
玉烛宝典
知书房
玉烛宝典
杜台卿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0
发表书评
"读透此书,方得古韵真谛。"
古时候的人研究学问是为了明白道理,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正直和诚实,是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修养自身、管理家庭、治理国家。现在的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他们想要的是功名利禄,是车子房子,是金钱地位,是美女佳人。古人的学问讲究精神追求,像颜回住在破巷子里,吃着粗茶淡饭,别人觉得苦,他却很快乐。现在的学者把学问当作往上爬的工具,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要脸面,可以没有原则,实在是读书人的耻辱。
我最近看了《玉烛宝典》,觉得这本书放在今天来看也有意义。比如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天时地利的道理,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怎么顺应自然。现在的人总是想控制一切,想改变规律,结果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再比如书里记载的那些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古人就知道要按照季节做事,现在的人却不管这些,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书里还提到很多关于生活的经验,比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天气该注意什么。这些本来是很简单的道理,但现代人已经忘记了。我们总觉得科技发达了,就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常常是自己吃苦头。现在的人活得很累,就是因为不按规律来,总是强求。
看着这些古老的智慧,再看看现在的混乱状态,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得到了很多新东西,却丢掉了最基本的常识。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古人活得那么清楚,我们活得这么糊涂。有时候想想,真不知道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市面上盛赞《玉烛宝典》是民俗学的宝库,我翻了几卷却生出疑窦。编纂者杜台卿为了迎合隋炀帝,把民间岁时杂糅得过于精致,反倒失了几分烟火气。那些刻意归整的月令仪式,怎么看都像文人强行给市井生活套上的锦缎。最可疑的是书中对帝王祥瑞的记载,字里行间分明透着谄媚。古人云礼失求诸野,但被官袍拂过的田野,还能长出真正的稗草吗?
都说现代人活得匆忙,连节气都成了手机日历上的符号。直到偶然翻开《玉烛宝典》,才惊觉古人把日子过成了诗。这部隋代的岁时记,像一盏温润的玉烛,照亮了被我们遗忘的时光刻度。
杜台卿写此书时想必是个妙人,他把二十四节气拆解成七十二候,每候配着物候变化、农事宜忌,甚至插进历史典故与诗词歌赋。惊蛰时分读"桃始华,仓庚鸣",眼前便浮现出老家屋檐下,父亲看着燕巢说"春分燕子来"的神情。如今超市里四季蔬果常在,谁还惦记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但书里那些带着泥土气的智慧,偏偏让人心头一软。
最动人的是那些消逝的仪式感。书中记载的元日饮椒柏酒、端午蓄兰沐浴,如今只剩粽子月饼在超市货架上孤军奋战。我试着按书中所说,在冬至日揉面团捏"冬至圆",面团粘手的刹那,突然懂了古人为何要"以象天地混沌"。这种笨拙的仪式,竟比朋友圈的节气海报更让人心安。
朋友笑我沉迷古籍是返祖现象。可当我在春分日学着书里"竖蛋"失败七次时,窗外的玉兰花正把阳光剪成碎金。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效率手册上的待办清单,而是这样与天地共鸣的笨拙时刻。《玉烛宝典》里藏着的何止是历法,分明是让光阴显影的秘方。
长安夜雨,烛影摇红,一卷《玉烛宝典》在案头泛着千年幽光。这部成书于唐代的岁时杂记,以十二月令为纲,将天文历法、农事节俗、神话传说熔铸一炉,恰似盛唐气象在岁时长河中的倒影。翻阅间总觉纸页间游动着长安西市胡姬的璎珞声,混着终南山道士炼丹的紫烟。
唐代的岁时观念远比今人想象得更为精密。正月元日饮屠苏,三月上巳曲水流觞,七月七夕穿针乞巧——这些如今仅存于古籍插图中的仪式,在当时却是维系天人秩序的重要纽带。杜佑在《玉烛宝典》中记录的"冬至祭天用苍璧,夏至祭地用黄琮",暗合着《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古老传统。这种将礼器形制与节气对应的智慧,令现代人惊叹于古人观察自然的敏锐。
书中记载的"立春鞭土牛"习俗尤为耐人寻味。地方官用彩杖击碎泥牛,百姓争抢碎土置于田间的场景,既包含着劝课农桑的政令传达,又暗藏春神句芒唤醒大地的神话隐喻。这种政令与民俗的完美融合,正是盛唐行政智慧的体现。当代学者常将此类记载视为研究唐代"礼俗互动"的活化石,却少有人注意到,那些撒入田间的牛土碎块里,其实凝结着华夏民族最原始的土壤崇拜。
《玉烛宝典》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那些散落在月令间的市井片段。五月端午"造百索系臂"的记载,让人想见长安坊间妇女编织五彩丝线的场景;九月重阳"佩茱萸囊"的习俗,则透露出唐人对于植物驱邪功能的笃信。这些细节像一粒粒时光胶囊,保存着唐人最日常的呼吸节奏。现代人重建唐代节日时,往往执着于复原器物形制,却忽略了这些器物背后流动的情感逻辑。
杜佑在编纂时特意收录的《荆楚岁时记》残篇,无意间成就了南北民俗的珍贵对照。北方"腊日饮祭"与南方"腊日沐浴"的差异,暗示着气候环境如何塑造地域文化性格。这种超越官方正史的民间记忆,恰是《玉烛宝典》区别于其他典制文献的独特价值。当我们读到"江南立夏烹新茶,蜀地立夏捣艾糕"时,仿佛看见一条隐形的文化分水岭正在地图上蜿蜒。
如今重读这部岁时经典,总在字里行间触摸到某种怅惘。那些曾经严整的月令体系,已在现代化进程中碎成零星的节日符号。但书中记载的"四时八节"智慧,或许能为当代人提供另一种生活可能——在惊蛰日听雷辨农时,在霜降夜观星测年成,让生命重新接入天地运转的宏大节律。案头烛火渐暗时,恍惚听见杜佑在纸页深处轻叹:所谓文明,不过是人对自然的温柔应答。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