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子春秋
知书房
晏子春秋
晏婴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晏子春秋》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言,道出了这位齐国贤相务实笃行的政治智慧。
春秋末年的乱世中,晏婴用竹简记录治国之道。他可能不知道这些文字会流传两千多年。这部写在礼崩乐坏年代的政治著作,用215个故事搭建起古代为政的框架——君臣对话展现权力制衡的技巧,外交辞令暗藏弱国生存的法则。
书中的治国方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节用主张呼应现代财政纪律,薄葬思想预示生态保护意识。当现代官员翻阅古籍寻找治理灵感,当管理学课程引用晏子劝谏案例,才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教科书里,而在具体问题的应对中。
那些被简化为成语的故事,其实是古人对权力运行的深刻观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最朴素的道理往往最有效。晏子用简单的方式处理复杂问题,这种能力在今天尤其珍贵。
从《晏子春秋》中读来,那些规劝君王的谏言看似高明,却总让人觉得透着几分刻意。晏婴的机辩固然令人叹服,但细想之下,那些君臣对答未免过于工整,倒像是后人精心编排的教科书。尤其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的典故,用自然之理喻人事之变,乍看精妙,实则将复杂的政治关系简单化了。
齐景公真的会如此耐心听取逆耳之言吗?那些充满智慧的应对,在真实的朝堂斗争中恐怕难以奏效。书中记载的诸多谏言,与其说是历史实录,不如说是后世文人心中的理想图景。晏子屡次全身而退的记载,更让人怀疑其真实性——在权力场中,哪有什么常胜的谏臣?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种理想化的记载倒也折射出人们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只是将晏子塑造成完人,反而让这些故事失去了血肉。读罢不禁要问:历史上真实的晏婴,恐怕远比书中记载的要复杂得多吧。
这书很烂,古代的东西装得很高深。别信那些吹嘘的人说的话。前后不连贯,内容重复。有的部分像是在说大道理,结果全是空话。有的故事明显是编的,根本不合逻辑。那些捧它的人要么是没看懂,要么是故意骗人。看这本书不如去看点别的书。这些古代的糟粕早就该淘汰了。浪费时间。难受。看完了只会后悔。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