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城纪胜
知书房
都城纪胜
耐得翁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在宋代城市发展资料稀缺的情况下,《都城纪胜》的记载仍然很有价值。这本书记录了南宋临安的城市风貌,包括商业布局、娱乐场所和市民生活。书中的信息虽然不够系统,但提供了当时城市生活的具体细节。这些内容对研究宋代城市史很重要,因为其他史料很少涉及这些方面。
这本书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记录了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书中提到瓦舍勾栏的演出情况,描述了说书人和杂技艺人的表演。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市民的娱乐方式。还有关于茶坊酒肆的记载,可以看到不同消费水平的店铺如何分布。这些细节帮助我们理解宋代城市的社会结构。
书中有趣的部分是关于各种行业的描述。比如记载了"四司六局"如何承办宴会,提到他们分工明确,服务周到。还有关于早市夜市的记录,可以看到当时商业活动的活跃程度。这些内容生动地展现了临安城的日常景象。虽然有些记载比较零散,但确实让人感受到当时城市的繁荣景象。
读完《都城纪胜》最深刻的体会是,南宋时期都市生活的精细程度远超我们想象。作者以冷静客观的笔触,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临安城的市井百态,从酒楼茶坊的兴盛到瓦舍勾栏的繁荣,无不展现出一个高度成熟的商业社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严密的市场管理制度之上。当时的官府对度量衡、物价、契约等都有明确规定,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才是商业繁荣的真正基础。
令人感慨的是,书中描绘的许多市井智慧至今仍在延续。比如商贾们对契约精神的重视,对商业信誉的维护,都体现了成熟的商业伦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商业道德的形成,绝非单纯依靠商人的自觉,而是官府严格监管下的产物。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任何文明的高度发展,都需要制度与道德的双重保障。南宋临安的繁华,正是制度约束与道德教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翻开这本《都城纪胜》,就像推开临安城的朱漆大门,八百年前的市井烟火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叫卖声、茶楼里的说书声、瓦舍里的锣鼓声,此刻都在纸页间重新活了过来。每次读这本书,都让我为祖先们的生活智慧感到惊叹——他们竟能把寻常日子过得如此活色生香。
南宋人的风雅是浸在骨子里的。你看那"分茶"的技艺,茶汤上能画出山水人物;"烧香点茶"的讲究,连炭火都要用荔枝壳慢煨。最让人称奇的是酒楼里的"响盏",酒杯相碰的声响能组成乐曲。这些细节里藏着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品质:再平凡的生活,也要过出诗意来。现在的杭州人依然保留着这份精致,或许就是血脉里的文化记忆在延续。
市肆志里记载的"关扑"游戏特别有意思,用铜钱赌物什,赢了得彩头,输了付钱。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娱乐,比现代人捧着手机赌博不知高明多少。还有"四司六局"的婚丧服务,从茶酒到帐设一应俱全,说明南宋的服务业早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祖先们的商业智慧,今日读来仍觉惊艳。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普通人的生活态度。卖浆水的王婆能在巷口支起"水傀儡"戏台,说书人能在茶肆靠《三国》养活全家。这些市井小民把艰难日子过成了传奇,让我想起外婆常说的一句话:"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这种乐观坚韧,才是真正值得继承的遗产。
合上书页时,窗外正飘着桂花香。突然觉得八百年时光不过弹指,书中的临安城与眼前的杭州城重叠在一起。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灿烂的市井文化,而今天的我们,依然在延续着这种鲜活的生活智慧。这本笔记体的小书,记录的何止是都城盛景,更是一个民族永远跳动的脉搏。每次重读,都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生出更深沉的眷恋与自豪。
翻过《都城纪胜》这册薄薄的南宋随笔,总忍不住想为当时的临安城浮一大白。市肆艺人、酒楼茶坊在作者笔下一一生动起来,令人神往那时的繁华。最打动我的倒不是那些热闹场景,而是字里行间那股子生意盎然的生活气息。一部都市民俗志能写得如此鲜活,让八百年前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这才是最难得的。许多人说它记载翔实,我却更爱其笔墨间浸润的民间生气,读来总觉齿颊留香。
这本书写得很不好。内容很杂乱。作者把很多小事都写进去。这些小事没有意义。作者没有分清主次。重要的东西写得很少。不重要的东西写了很多。书的结构很差。每个部分之间没有联系。读起来很累。作者的想法很混乱。读者看不懂他要说什么。文字也很啰嗦。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要用三句话。书中的观点很陈旧。很多内容已经过时了。作者对都城的描写很表面。没有深入分析。只是简单罗列现象。这本书没有价值。不值得花时间读。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