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六种书并序
知书房
五十六种书并序
韦续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很久没有接触这种讲文字源流的古籍了,偶然看到书法老师推荐《五十六种书并序》,觉得很有意思。以前觉得文字就是工具,会写会用就行,没必要深究来历。现在发现,每个字背后都有故事,就像人的基因密码。
书里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一开始觉得夸张。后来明白,文字确实有神奇的力量。它能记录思想,传递文明,也能扭曲事实,制造混乱。就像现在网上各种信息,有的让人明智,有的让人糊涂。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讲不同书体的演变。篆书圆润,隶书方正,楷书工整,行书流畅,草书狂放。每种字体都有特定用途和时代背景。这让我想到现在的电脑字体,宋体严肃,黑体醒目,楷体传统。选择什么字体,其实反映了你想表达什么。
现代人用键盘打字多了,对手写越来越陌生。有时候提笔忘字,甚至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书写的重要性。手写不仅是记录,更是修行。一笔一画中能看出人的性格和心境。
书中提到"虫书""鸟篆"这些装饰性字体,现在看有点花哨。但它们反映了古人把文字当艺术的态度。这启发我,日常书写也可以讲究些,至少要把字写清楚。字迹潦草是对阅读者的不尊重。
读这类古籍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慢下来。现代生活节奏快,什么都求效率。但文字需要耐心对待,就像对待老朋友。了解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使用它。
书中有些内容现在看来不太实用,比如各种吉祥字体。但其中体现的对文字的敬畏心值得学习。我们现在对文字太随意了,错别字满天飞,网络用语泛滥。回头看古人对文字的态度,反而显得珍贵。
"笔墨之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五十六种书并序》
有段时间没认真研读这种关乎文化根基的古籍了,《五十六种书并序》是偶然在古籍论坛看到某位书法研究者提到的。最初以为这不过是又一部讨论书体演变的专业文献,但细读之后才发现,其中暗含的文明密码远比想象中深邃。
"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这句开篇之语,过去总被简单理解为文字的工具性。在效率至上的当代社会,我们习惯把书写视为信息传递的手段,键盘敲击的每个字符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直到重读"龟文鸟迹,仿象其形"这段,才惊觉文字创造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文明实验。那些看似笨拙的象形笔画里,藏着先民对天地万物的哲学观照,这种观照比现代人用数据分析理解世界的方式更富人性温度。
当代书法教育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度强调技法训练,把写字变成肌肉记忆;要么空谈艺术表现,使作品流于形式。而《五十六种书并序》揭示的中间道路令人深思——"篆隶草真,随时代迁"道出了文字演变的必然,但"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又点破了书写的精神内核。这让我想起某次参观敦煌写经,那些无名书吏的字迹既有法度又不失性情,正是这种平衡的最佳注解。
最触动我的是对"龙书""云书"等神秘书体的记载。现代人倾向于把这些视为浪漫想象,但若从符号学角度理解,这些书体实际构建了文字与自然的诗意连接。在数字符号统治的今天,我们失去了用笔触感知云气流动的能力,这或许正是当代书写焦虑的根源。每次用毛笔临摹《泰山刻石》时,都能体会到那种将山岳气韵灌注笔端的古老智慧。
读这类文献总有种文化寻根的奇妙体验。不同于西方文字学侧重结构分析,中国书论永远在探讨"字如其人"的玄妙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今跨文化研究中反而显现出特殊价值——当德国设计师研究《五十六种书并序》来寻找灵感时,我们的年轻学生却忙着解构汉字的形式构成。或许该重新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文化特异性不是封闭守旧,而是提供另一种认知世界的路径。每次重读这部书序,都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文明基因,这种体验是任何现代设计理论著作都给不了的。
古人说"字如其人",我越来越觉得这话有道理。现代人打字多写字少,但书法这种传统艺术值得花时间。我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特别是看到《五十六种书并序》这本书后。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书体的特点。从甲骨文到小篆,从隶书到楷书,每种字体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和独特韵味。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楷书方正大气,柳公权的字瘦劲有力。这些书法大家的作品至今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我开始练习毛笔字。先从楷书入门,每天临摹几个字。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能感受到毛笔在宣纸上行走的乐趣。笔画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变化,都很有讲究。我特别喜欢行书的流畅感,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着迷。
收藏了几本字帖。欧阳询的《九成宫》、赵孟頫的《道德经》,还有文徵明的小楷。虽然价格不便宜,但看着这些精美的字迹就觉得值得。朋友送了一方歙砚,说是安徽特产,磨墨时手感特别好。
周末在家练字,用新买的湖笔写了几个大字。笔锋转折处还是掌握不好,但比刚开始进步不少。邻居老张说我的字"有骨架",这让我很受鼓舞。书法老师说练字要静心,我慢慢体会到了这种专注的状态。
中国书法真是博大精深。光是看看这些字体的名称就很有味道:铁线篆、飞白书、瘦金体、漆书。每一种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自己与书法结缘已有三年光景,从最初的《兰亭序》临摹到《祭侄文稿》,再到如今啃读古代书论,这条路越走越深,对笔墨的执念也愈发浓烈。即便遇到晦涩难懂的典籍,只要历代书家奉为圭臬,我总会耐着性子读完,在艰深处品味墨香。《五十六种书并序》这本不足百页的小册子,却让我在书案前辗转了整整两个礼拜。那段时间恰逢工作最忙的当口,每晚强撑着困意也要读上几页,像极了当年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练字,把池水都染成了墨色。
说起《五十六种书并序》,不得不提那位传奇的韦续。这位唐代书法理论家,硬是把中国书法的演变脉络梳理成五十六种书体,从蝌蚪文到飞白书,从云书到龙爪书,简直像打开了一座书法艺术的万花筒。最有趣的是序言里那段记载:古人观星象创鸟迹文,看云气作篆书,连龟背纹路都能幻化成文字。这般想象力,如今敲惯键盘的我们怕是再难企及。不过要说遗憾,书中对某些书体的描述太过简略,就像隔着千年云雾看碑帖,总觉着差那么几分真切。
整本书读下来,最震撼的是古人对待书法的虔诚。他们相信文字通神明,认为"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种敬畏心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神秘,但正是这种近乎宗教的虔诚,才孕育出钟繇"掘墓偷艺"的痴狂,造就了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的顿悟。现代人总抱怨练字枯燥,可比起古人"池水尽墨"的功夫,我们那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书里记载的"题壁书"最让我神往——古人走到哪写到哪,山崖、寺壁、亭柱都是天然宣纸,这种随性而书的潇洒,比现在对着手机临帖不知痛快多少倍。
要说书中最实用的部分,莫过于对各种书体特征的解析。比如描述飞白书"丝丝露白",章草"银钩虿尾",简直是用文字在作画。我试着照书中所说临摹"垂露篆",当真看见墨汁如露珠悬在笔尖;练"倒薤书"时,撇捺果然像薤叶般锋锐挺拔。这些形容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凝结了千年观察的精准表达。不过有些书体如"仙人篆""龟书"之类,如今只能当传说看了,就像书道版的《山海经》,半是考证半是想象。
最触动心弦的是书中暗含的书法哲学。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三个字道尽书体真谛;讲"意在笔先,笔居心后",点破创作玄机。这些句子读来像在参禅,让我想起去年在西安碑林,看见怀素《自叙帖》真迹时那种触电般的震撼。现代书法教育总强调技法训练,却很少教人"感物悟道"。其实当你能从屋檐滴水中看出悬针竖,在风吹柳絮时悟得飞白意,才算真正入了书法之门。
当然这本书也有局限。五十六种书体里,真正传承至今的不过十之一二,很多记载更像是文人雅士的浪漫想象。就像序言里说龙书"取云雨变化",凤书"象羽翼奋扬",听着虽美,终究难逃"书画同源"的理论框架。不过转念一想,正是这些充满诗意的描述,才让中国书法超越了书写工具,成为独特的视觉艺术。就像我临摹《泰山刻石》时,明明写的是规整小篆,脑海里却总浮现书中所说"如龙蟠雾"的意象。
重读至"书者,散也"那段时,突然明白了什么叫"笔墨当随时代"。古人用刀刻甲骨,用漆书竹简,用毛笔写绢帛,每个时代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书写方式。而今我们面对电子屏幕,或许也该思考如何让千年书道焕发新生。上周尝试用数位板写行书,虽然少了宣纸的韵味,却意外发现压感笔能精准表现枯笔效果——这不正是当代的"飞白书"吗?
合上书页时,指尖还残留着墨香。这本成书于唐代的小册子,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书法向导,带着我遍览文字演变的奇观。它教会我的不仅是识读古帖的技巧,更是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在屋檐冰棱里看见垂露,从秋风扫叶中悟得狂草。那些曾被我认为是玄虚的比喻,如今都成了鲜活的体验。如果说书法有什么速成秘诀,大概就是这种将万物化入笔墨的悟性吧。正如书末那句"执笔有法,运笔无方",真正的书道,永远在规矩与自由之间舞蹈。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