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体书论
知书房
六体书论
张怀瓘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2
发表书评
从《六体书论》中读来,随着练习的深入,越来越感到困惑。书法总是很难摆脱形式与意境的矛盾,其中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确实在它们最成熟的时候,最有意境且能表达意境的时候。或许这就是书法最难把握的地方。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稿》,确实晋唐书家在书体演变上思考很多。从文中,能看到书法艺术的复杂,也能理解古人追求完美的执著。只是这艺术境界太高,能理解其难度,唯一确定的是永远达不到。虽是五种书体,也可以对照自己的书写找到差距,审视练习方法,理解笔墨纸砚的关系,摸索学习方向。
有人从《六体书论》看到的是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的演变规律。我看这本书时,感觉像一位老师在手把手教我写字,告诉我每种字体的笔法要领。书中记载的不仅是书法技巧,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键盘打字的时代,我们更不能忘记汉字的书写传统。这本书让我明白,练字不仅是学技术,更是培养耐心和专注力。每次提笔临摹,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我相信只要坚持练习,每个人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书法之美,在于点画之间蕴含天地之道,正如《六体书论》所言:'一笔落纸,万象生焉'。"
中国书法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六体书论》堪称书学理论的重要里程碑。这部由唐代书法家张怀瓘撰写的专著,与孙过庭《书谱》、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共同构筑了唐代书论的巅峰。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书论著作里,《六体书论》以其系统性和开创性独树一帜,至今仍被书法研习者奉为圭臬。
这部著作的永恒价值在于其理论体系的严谨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张怀瓘将书法分为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六体,这种分类方法既有对前人的继承,更有独到的创见。其论述之精微,犹如庖丁解牛般将每种书体的源流、特征、笔法娓娓道来。读来不得不叹服作者对书法史的熟稔与对笔墨之道的深刻体悟。那些看似艰涩的理论阐述,实则字字珠玑,蕴含着历经岁月淬炼的书法真谛。
品读此书,常为张怀瓘的卓识所折服。他对"六体"的界定,既有师古的严谨,又有通变的智慧。可赞其对篆隶古法的坚守,又可叹其对传统规范的拘泥;可佩其理论建构的宏大,又可惜其某些观点的偏执。这种矛盾性恰恰体现了唐代书论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既保留着六朝遗韵,又孕育着宋代尚意书风的萌芽。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评价此书"剖判精微,议论正大",可谓的评。
最令人动容的是张怀瓘在书中所展现的艺术追求。他将书法提升到"与天地参"的境界,认为优秀的书法作品应当"同自然之功,得造化之理"。这种将书法艺术与自然之道相融通的理念,至今仍给当代书法创作者以深刻启示。掩卷沉思,不禁想起书中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书法之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简单十二字,道出了书法艺术取法自然的永恒真谛。
在电子屏幕泛滥的今天,重读这部千年前的书论经典,更能体会毛笔书写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六体书论》不仅是一部技法指南,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书法精神桥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书法艺术,永远在规矩与自由、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着动态的平衡。
在唐代的纸卷上,张怀瓘用毛笔写下《六体书论》时,可能不知道这些字会流传一千多年。这本书写在中国书法最辉煌的时候,用六种字体解释了书法的根本规则——篆书的圆转藏着最初的文字密码,隶书的横平竖直构建了汉字的骨架。书里记录的笔法现在还有人用:悬针竖的力道控制好比现代设计中的视觉平衡,飞白笔的虚实处理就像绘画中的留白技巧。
当电脑字体设计师翻看古帖寻找灵感,当日本书道教室60%的教材引用这本书的方法,才发现真正的传统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活在每一支写字的毛笔尖上。那些被当成考试要点的理论,其实是古人对手部动作的精确分析,提醒着今天用键盘打字的人:在数字时代的混乱中,最基础的书写规则反而最有用。
书里说楷书"点如高山坠石",但现代人连钢笔都很少拿了。我们看到手机屏幕上的宋体字,却不知道这种字体就是从唐代楷书变来的。张怀瓘详细比较了六种字体的差别,可是现在大多数人连三种字体都分不清。他用整个章节讲执笔方法,而今天的人只在签合同时才写字。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