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徐孝穆集笺注
徐孝穆集笺注
徐陵

徐孝穆集笺注

徐陵  

六卷。南朝陈徐陵 (507—583)撰。清吴兆宜 (约1672前后在世)笺注。徐陵字孝穆,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人,徐摛子。八岁能文,十三岁通老庄,其诗文与庾信齐名,号 “徐庾体”。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据《陈书·徐陵传》:“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指广泛流传于南、北朝),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新旧 《唐书》著录有《徐陵集》三十卷,但唐代已散佚不存。北宋《崇文总目》著录《徐陵文集》二卷。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徐孝穆集》一卷,并注:“本传称其文丧乱散失,存者三十卷,今唯诗五十余篇。”《宋史·艺文志》著录《徐陵诗》一卷。此本系后人据《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所辑,有明人屠隆评点本 《徐孝穆集》十卷 (与 《庾子山集》十六卷合刊),共赋、诗一卷,文九卷。又有明人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徐仆射集》二卷,卷一赋、招、策文、玺书、表、移文、檄,卷二启、书、序、碑、颂、铭、哀策文、墓志、文、乐府、诗。清人吴兆宜笺注本即用屠隆本为底本,卷次略加合并。吴兆宜曾注《玉台新咏》、《才调集》,又注 《徐孝穆集》等。唯有徐、庚二集刊版行世,其余仅抄本流传。徐集六卷中吴兆宜只完成了前五卷,后徐文炳续笺第六卷,名曰《备考》,附载吴注本六卷之末。吴注是徐集迄今惟一的注本,虽捃拾字句,不甚考订史传。然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故至今与所笺庚集并传。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 (据吴注原刻本校刊)。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32535
这书到底在说什么?感觉看不懂。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1661
"古道疏钟外,荒城残照边,《徐孝穆集笺注》以其精微的笔触与浑厚的注释,让这位南朝文人的孤傲风骨在千年后依然清音绕梁。"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6325
说起来实在令人唏嘘,这本号称"南朝文学集大成之作"的《徐孝穆集笺注》,我竟在研究生阶段才真正耐着性子读完。翻开之前,满心期待能见识到所谓"骈文圣手"的风采,读完后却只剩下一腔难以言说的失望。那些被历代文人吹捧得天花乱坠的辞藻,如今看来不过是堆砌浮华的陈词滥调;那些被笺注者反复强调的用典之精妙,在我眼里不过是掉书袋式的自我炫耀。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匠气。徐陵笔下的每一篇骈文,都像是被尺子量着写出来的——对仗必须工整,典故必须密集,辞藻必须华丽。可偏偏少了最重要的东西:真情实感。读他的《玉台新咏序》,就像在看一个妆容精致的木偶在表演,虽然每个动作都合乎规范,却始终透着股死气沉沉的味道。我不禁要问:这样精雕细琢的文字,除了能证明作者学识渊博外,到底还有什么价值? 笺注者的工作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们不厌其烦地考证每一个典故的出处,却对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视而不见;他们津津乐道于词句的雕琢技巧,却从不追问这些文字是否值得后人如此推崇。这种笺注,与其说是学术研究,不如说是对形式主义的顶礼膜拜。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把徐陵与同时代的庾信相比,差距立现。同样是骈文大家,庾信的文字里总跳动着生命的温度,而徐陵的作品却像是博物馆里的标本——精美绝伦,却早已死去多时。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哀江南赋》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而徐陵那些"惊采绝艳"的骈文却只能躺在故纸堆里积灰。 说到底,文学最怕的不是才疏学浅,而是这种精致的空洞。徐陵把文字玩弄得炉火纯青,却忘记了文字本该承载的灵魂。当技巧超越了情感,当形式压倒了内容,这样的"经典"除了能作为文体研究的标本外,对真正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不过是场华丽的折磨罢了。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9089
古人著书立说,多存济世之心,如徐陵之文,本欲传礼义教化于后世。然今观《徐孝穆集笺注》,未免令人有买椟还珠之叹。笺注者虽竭力考据,却往往失之穿凿,将徐陵清丽之文,硬生生套入经学窠臼,如同给江南少女强披朝服,徒显其不伦不类。 徐孝穆文章,本以骈俪见长,其《玉台新咏序》风华绝代,情致婉转。而笺注者偏要字字索隐,句句求典,将活色生香的美文肢解成干瘪的典故堆砌。读至"笺曰此句用《毛诗》某典"处,未尝不掷卷长叹:如此笺注,岂非买椟还珠?文学之妙,本在神韵,而今人却只知寻章摘句,何其可悲。 更令人啼笑皆非者,是笺注中牵强附会之处。徐陵一句平常言语,笺注者必引经据典,仿佛非如此不足以显其学问。殊不知这般做派,正犯了徐陵当年所讥"掉书袋"之病。今之学者,动辄以考证自矜,却不知文学鉴赏首重会心,次在解颐。把鲜活文章变成故纸堆,实乃暴殄天物。 细察此书装帧,倒是精美非常,绫面烫金,排印考究。恰似今之某些"学术著作",外表光鲜,内里空洞。忆及徐陵《与杨仆射书》中"文章当以气为主"之语,再看此笺注之琐碎饾饤,不禁莞尔:笺注者怕是连徐陵最基本的文学主张都未能领会。如此"学术",不读也罢。当今学界风气,多类于此,重形式而轻神韵,尚考据而废鉴赏。长此以往,只怕连徐陵这样的文章圣手,也要被后人解说得面目全非了。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7566
翻开这本笺注,注释密密麻麻铺了满纸,乍看之下似乎考据精详。但细读几篇,便觉笺注者处处以己意揣度古人,强作解人。尤其对《玉台新咏序》的解读,将徐陵那般风流蕴藉的文字,硬是套进了经学训诂的框子里。笺注者怕是忘了,六朝文人最忌的就是这等迂腐。注书如这般执着于字字求解,反而失了徐孝穆文章的神韵。笺注固需严谨,但食古不化至此,真教人怀疑是否读懂了那个"绮縠纷披"的时代。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