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论
知书房
中论
徐幹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修齐治平之道,破碎支离尽显。仁义礼智之说,空谈误国尤甚。细究徐幹《中论》,看似体系完备,实则拾人牙慧。其论修身,不过孔孟之唾余;言治国,尽是荀卿之糟粕。文辞虽工,难掩思想之贫瘠;逻辑虽严,终成道德之枷锁。夫水积不厚,则负舟无力;风蓄不足,则举翼难高。徐氏之论,恰如涸泽而渔,徒具圣贤之形貌,尽失经典之神髓。所谓"君子必贵其言",却不知言贵在行;侈谈"治学当先",竟未见躬行之效。一卷在手,满纸皆是隔靴搔痒之论,半部读罢,顿觉尽是屠龙之术。当世学者若奉为圭臬,恐将重蹈"以学术杀天下"之覆辙。徒托空言而无补于世事,此真学问之大忌也。
龙树菩萨说:"缘起性空,诸法无我。"这八个字像一柄利剑,劈开了我们对世界的所有执念。坐在城市二十四层的玻璃窗前翻看《中论》,突然觉得那些困扰我的职场纷争,不过是一场因缘和合的幻影。
我向来敬畏佛学的深邃,但真正触动我的,是《中论》里破除二元对立的智慧。就像龙树用"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把我们从非此即彼的思维牢笼中解放出来。现代人总在成功与失败、拥有与失去之间焦虑,却忘了这些对立本身即是虚妄。
记得第一次读"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时,手中的咖啡杯突然变得轻盈。这杯子既不是永恒的存在,也不是绝对的虚无,它只是此刻因缘际会的显现。这种中道观照,比任何心灵鸡汤都更能治愈当代人的存在性焦虑。
最近总在睡前读《中论》的偈颂,那些看似悖论的句子,像"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初读令人困惑,细想却豁然开朗。我们何必苦苦追寻彼岸的解脱?当下的洗碗、打字、等地铁,哪一样不是佛法的示现?
昨日在早高峰地铁上重读"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突然笑出声来。旁边西装革履的男士诧异地看我,他不知道我正在经历一场思维革命——原来我们穷尽语言描述的真理,恰恰需要超越语言才能体悟。
中观的智慧就像一剂解毒剂,化解着现代社会灌输给我们的各种执着。当广告告诉你必须拥有什么才能幸福时,《中论》轻轻提醒:连"拥有"这个概念都是戏论。我开始学着用"缘起"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那些曾经让我夜不能寐的爱恨纠葛,渐渐显露出它们本来的虚幻质地。
龙树的文字有种奇特的当代性,他用严密的逻辑解构逻辑,用清晰的概念破除概念。这让我想起现代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最前沿的科学与最古老的智慧,居然在破除实体观念的战场上殊途同归。
此刻合上书本,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但心里那片由《中论》凿开的天空,已经永远改变了我看待光与暗的方式。
糟书,逻辑之泥潭。苦哉、闷哉、堵哉!正着读让人昏昏欲睡,反着读更是折磨。拆开看不知所云,合起来依然费解。清醒时浪费光阴,糊涂时雪上加霜。智者徒费心力,愚者愈加迷茫。得意时读之徒增烦恼,失意时读之益发消沉。求佛不如拜佛,说空不如务实。空谈误事!这满纸玄虚的诡辩,不过是困在概念迷宫里的自娱自乐。
花了两个月读完《中论》,每天读一点。徐幹的文章很实在,道理说得清楚。他讲学习要踏实,做人要正直,到现在都很有用。有些话读着读着就会停下来想一想。虽然是两千年前的书,但感觉就像在跟一个明白人聊天。整本书不啰嗦,每句话都有分量。读完后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是一本能让人沉下心来的好书。甲辰初夏读毕记于书斋。
《中论》展现建安时代独特的学术气象,徐幹以儒者襟怀针砭时弊,其"虚道"之论尤为精警。书中对汉代经学繁琐之风的反拨,颇见思想家魄力,与王充《论衡》的批判精神遥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徐幹虽身处乱世,却仍坚持"君子之学为道"的主张,这种将道德修养与知识追求融为一体的理念,在崇尚通脱的建安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其文风质直而不失文采,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主张暗中契合,可知建安文坛的变革绝非偶然。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