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经
禽经
师旷

禽经

师旷  

《禽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鸟类文献。旧题春秋时师旷著,晋张华注。但《七略》、《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崇文总目》皆不见载。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列其目,称晋张华注。《文献通考》沿袭其说,显系宋人托名之作。今本《禽经》也非原来完本。北宋陆佃《埤雅》、南宋罗愿《尔雅翼》援引条目,均未见载于今本。今传主要版本有,左圭《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书内精要列述约近40种以上鸟类,首说神鸟凤凰:以下叙及乌、鵰、雉、雁、鹤、鹊、鸥、鸢、鸠、鹬、杜鹃、黄鹂、布谷、鹧鸪、白鹭、鹇鹭,等等,分别指出各鸟不同特征、形状、毛色、生活习性、饮食、繁殖生育、鸣叫特点。兼及异名、彩羽用途。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05454
"鸟之能言者莫如鹦鹉,可否人言犹不忘其故。"鹦鹉学语,人爱其巧;而禽鸟之性,岂止于此?《禽经》虽只五千言,却道尽百鸟习性,勾勒出一个别开生面的羽族世界。书中既有"鹊巢知风之所自"的纤细观察,又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悠然意境,更难得的是将禽鸟与农耕时令巧妙融合,展现了古人观物取象的智慧。这部中国最早的鸟类学专著,既是博物志,亦是东方生态美学的源头。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4440
翻开这本号称中国最早的鸟类学专著《禽经》,我们不禁要问:这部托名于春秋师旷、晋代张华注的著作,究竟有多少真实价值?那些被后人奉为经典的鸟类记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观察智慧,又掺杂了多少后人附会的想象? "鹖,毅鸟也。毅不知死。"这段关于鹖鸟的记载看似生动,却让人疑窦丛生。这种号称"不知死"的猛禽,究竟是真实存在的物种,还是文人臆想的产物?书中对鸟类习性的描述常常带着明显的拟人化倾向,比如将鸳鸯的忠贞过度美化,这种文学化的表述方式严重削弱了其作为科学文献的可信度。 更值得玩味的是,《禽经》中随处可见的祥瑞思想。"凤鸟见则天下安宁",这类充满谶纬色彩的记载,暴露出这部著作真正的文化底色——它更像是汉晋时期方士文化的产物,而非严谨的自然观察记录。那些被赋予特殊象征意义的鸟类,与其说是自然界的真实存在,不如说是权力话语构建的文化符号。 当我们把《禽经》放在中国古代博物学的发展脉络中审视,不得不承认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古人对自然充满诗意的想象,而非客观理性的认知。这种想象固然美丽,但若将其视为科学著作,未免太过天真。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阅读这部奇书——不是作为鸟类学专著,而是作为理解古人自然观的文化标本。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2554
在老旧的文献堆里翻到这本《禽经》,突然有些恍惚。古人观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而今人连燕子掠过屋檐都懒得抬头。那些关于鹤鸣九皋、鸿雁于飞的记载,分明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最触动我的倒不是鸟类的习性记载,而是字里行间透着古人那份对自然的敬畏。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却把这种敬畏弄丢了。看着书上斑驳的墨迹,仿佛听见遥远的鸟鸣穿过时空,提醒着一些早已遗忘的事情。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4743
读《禽经》时总有种迷失在羽毛间的恍惚。那些关于鸿雁寒来暑往、伯劳鸣叫预示丰收的文字,像一片片飘落的鸟羽,明明触手可及却始终抓不住其中真意。古人观鸟能看出节气更迭,看出吉凶征兆,而今人站在同样一片天空下,却连麻雀与云雀都分不清楚。 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让人心生惭愧。"仓庚晨鸣,小麦黄蘖","鸠鸣雨止,鹊噪晴来",先民们用羽毛丈量时光,用鸣叫预测阴晴。而我们被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连四季都变得模糊。有时深夜惊醒,会突然想起书中那句"夜半闻鹤唳,晨起必见霜",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文字还是记忆在说话。 最触动我的是关于杜鹃的记载。古人说它"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草木凋",这种用生命丈量季节的鸟儿,偏偏把自己的蛋下在别鸟巢中。多么矛盾的生物啊,既精准把握着天地节律,又狡猾地逃避着养育责任。像极了现代人,一边用智能手机记录着日出日落,一边在人情世故里患得患失。 读着读着就会出神。那些关于黄鹂筑巢、白鹤择偶的记载,突然就变成了镜子。鸟类尚知按季迁徙,择良木而栖,人却常在原地打转,连自己想要什么都说不上来。书中说"雄雉朝鸣,求其雌也",连禽鸟都明白直白地表达渴望,而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张照片都要斟酌三天。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麻雀正在空调外机上跳来跳去。突然意识到,我们与自然之间隔着的何止是一本古籍的距离。那些曾被视为常识的物候知识,如今需要专家来考证复原。就像书中记载的某种已绝迹的朱鸟,留下的只有褪色的文字描述。在这个连观鸟都要用电子识图app的时代,我们失去的或许不仅是辨别羽色的能力,还有那份与万物共呼吸的敏感。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9962
说来惭愧,直到今年我才认真读完这部中国最早的鸟类学专著《禽经》。作为一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其内容之翔实令人惊叹,分类之系统展现古人智慧,观察之细致体现科学精神,记录之准确反映严谨态度。回想童年时翻阅这本书,总觉得枯燥难懂,现在看来是我当时学识尚浅,无法理解这部兼具科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书中记载的许多鸟类都引人深思。我认为这些鸟类之所以能引发思考,是因为它们的特性就像一面镜子。镜子能照见事物的本质,这种特性就像《禽经》对鸟类习性的精准描述。书中记载的"鹈鹕"善捕鱼、"鸿雁"知时节、"鸤鸠"能辨雨,这些观察至今仍具科学价值。试想如果这些记载只是简单罗列鸟名,而没有详细记录它们的习性,这部著作还能被称为中国鸟类学的开山之作吗? 于是我认为,是严谨的观察态度、系统的分类方法,以及将鸟类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的研究视角,让这部著作历经两千多年仍被学者研究。书中对"仓庚"鸣春的记载,对"鹊巢"方位的描述,对"雉"不同季节羽毛变化的观察,都体现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在这些记录中,我们能看到中国早期自然科学研究的雏形。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