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户录
知书房
北户录
段公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2
发表书评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这种带着泥土芬芳的古籍了,偶然在图书馆古籍区翻到这本《北户录》,封面已经泛黄,却意外地让人感到亲切。岭南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在段公路笔下都带着一种未被驯服的野性,这种原始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几乎已经绝迹了。
记得小时候读《山海经》,总被那些奇形怪状的生物吸引,觉得古人想象力真是天马行空。但《北户录》不同,它记录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变得陌生。读到"红蕉花"一节时特别触动,那种"晨开暮谢"的短暂花期,像极了现代人转瞬即逝的注意力。我们每天刷着手机看遍天下奇观,却对身边的草木鸟兽视而不见,这种认知的错位感让人唏嘘。
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那些烹饪异兽的记载。现代人总自诩为美食家,但比起古人"燔狸头可以治鼠瘘"的大胆尝试,我们的美食探索简直像过家家。不过转念一想,这种对未知食材的好奇与恐惧,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就像第一次吃榴莲的外地人,那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与书中描述岭南人初尝野味的场景何其相似。
书中记载的"无核荔枝"尤其耐人寻味。古人眼中的珍馐,如今已经可以通过基因技术批量生产,但那种发现自然奇迹的惊喜感却再难寻觅。科技让我们获得便利,却也在无形中剥夺了探索的乐趣。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们这个时代也有人像段公路这样细心记录风物,该写下怎样一部现代版的《北户录》?
读到最后,突然意识到这本看似杂乱的地方志,其实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荒诞的记载,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验。合上书页时,窗外正好飞过一只不知名的鸟,突然就很想搞清楚它的名字和习性——这种久违的好奇心,大概就是《北户录》给我的最好礼物。
古之文人雅士,游历山川必记风物,考究方俗必录异闻,此乃稽古右文之道。段公路著《北户录》,详载岭南风土,举凡草木虫鱼、饮食器具,无不备载,诚为博物君子之作。今人出游,但知拍照打卡,发朋友圈以博点赞,于风物源流漠不关心,徒具形骸而失其神髓,可叹也夫!读此书见载"椰子树高五六丈","橄榄生南海浦屿间",恍见岭南草木葱郁之状。又记"蜜渍益智子"、"桄榔面"等异馔,令人食指大动。而今之所谓美食博主,但知追逐网红店铺,于传统食制毫无探究,岂非买椟还珠?
尤可议者,书中详录"孔雀媒"、"鸂鶒"等禽鸟,今多已绝迹岭南。忆及年少时随祖父游罗浮山,尚见山鸡掠影,而今钢筋水泥之间,唯余麻雀啁啾。段公路笔下"红飞鼠"等珍奇,今人恐以为神话耳。然则此书不独为风物志,更是一部生态档案,令后人得窥千年岭南本真面貌。每读至"五子树"之类记载,辄掩卷叹息:古人观察之细,今人不及十一。
当今旅游指南,但列景点门票、交通路线,全无风骨可言。《北户录》中"桃椰木"一条,兼述其可作剑匣,可制酒器,可雕印章,方见物尽其用之智。笔者曾访潮州木雕匠人,其技艺传承正与书中记载暗合,始信古人诚不我欺。然此书亦有局限,如记"鬼疟"等事,不免荒诞。要之,读古籍当如淘金,取其精华可也。今人若欲了解真实岭南,此书与屈大均《广东新语》并读,当有所得。惟愿当代学者,既能考证草木虫鱼之名实,亦能体会古人格物致知之心,方不负此奇书。
《北户录》号称岭南风物志的集大成者,却处处透着可疑。段公路笔下那些奇珍异兽,倒像是坊间传闻的拼凑,而非亲身考察所得。书中大谈特谈的"红飞鼠",今人遍寻岭南也不见踪影,恐是文人臆造的产物。更可笑的是记载交趾人"以蛇为饭",这般荒诞不经的描述,与其说是地方志,不如说是志怪小说。唐人好猎奇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把道听途说当作实录,未免失了治学的分寸。我疑心这位作者究竟踏足过北户几回?那些绘声绘色的异域见闻,大约不过是书斋里的想象罢了。
这本书很好,值得一看。
翻阅数遍,方得要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