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宋录
平宋录
刘敏中

平宋录

刘敏中  

一名《大元混一平宋实录》,又称《丙子平宋录》。史书。元刘敏中撰。三卷。是书旧题杭州路司狱燕山平安庆撰,实为刊刻时未加详究之误。前有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郑琦、方回、周明三人之序。卷一、卷二记载元丞相伯颜率兵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九月至十三年五月攻下临安,及宋幼主北迁之事。与《元史·伯颜传》所载大致相符。但亦不乏可补史缺或据以考证史事之处。卷三有《元世祖封瀛国公诏》、《巴(伯)颜贺表》及追赠河南路统军郑江事,皆《元史》所遗,颇可资参考。书中于伯彦多有溢美之词,于元兵乱杀无辜等事却均未提及。《文渊阁书目》有《元平宋录》一部,未注卷数。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此书为十卷,不见传本。此书最早刊刻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另有1921年影印本,收入《墨海金壶》丛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19529
阅读《平宋录》时,我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困惑。这部看似记录宋元易代历史的文本,为何总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某种矛盾的气息?作者刘敏中身为元朝官员,笔下却时常流露出对故宋的复杂情感,这种立场上的摇摆让人捉摸不透。他既称颂元军的武功,又对宋朝文人的遭遇深表同情,这种分裂的笔触令人不禁怀疑:究竟哪个才是作者真实的内心? 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尤其耐人寻味。那些血腥的厮杀被赋予了某种诗意的美感,刀光剑影间竟夹杂着对风物的咏叹。这种将暴力与美学并置的写法,让我困惑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出于对历史的忠实记录,还是别有深意的文学加工?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那些被大书特书的忠义故事,往往在结尾处突然转折,暗示着某种更为复杂的现实考量。这种叙事上的断裂感,仿佛在提醒读者: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书中对人物命运的记述。那些誓死不降的忠臣被详细记载,可他们的家人结局却常常语焉不详。这种选择性记载的方式,究竟是史料缺失所致,还是作者有意为之?我时常在想,在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或许每个人都在经历着难以言说的精神挣扎。就像书中那个投降后又自尽的官员,他的选择背后,藏着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衷? 读罢掩卷,最大的困惑莫过于: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部作品?是当作客观的历史记录,还是带有个人情感的历史叙事?或许正如书中那些模糊不清的细节所暗示的,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评说的话题。这种困惑本身,也许正是阅读这部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8925
读《平宋录》时,忽然意识到这部军事实录与《道德经》中"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智慧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战争这个看似最暴烈的领域,恰恰最能体现天道运行的微妙平衡。就像阴阳二气在天地间流转,战场上的攻守之势也暗合着宇宙的根本法则。 忽必烈灭宋的军事行动,表面看是蒙古铁骑的武力碾压,细究却处处可见"柔弱胜刚强"的智慧。伯颜率军渡江时不急于强攻,反而修书劝降,这招"不战而屈人之兵"简直是从《孙子兵法》里活剥下来的。襄阳之战相持六年,看似消耗巨大,却像太极推手般化宋军锐气于无形。这种战略耐心,倒让我想起老子说的"大器晚成"——真正的征服从来不是靠蛮力,而是等待对手内部熵增到崩溃临界点的艺术。 最耐人寻味的是元军对南宋降将的任用。吕文焕、范文虎这些宋将反倒成为灭宋先锋,这不正暗合"反者道之动"的深层逻辑吗?就像水总是往低处流,人心向背也自有其势能。忽必烈深谙此道,懂得用熵减手段重组能量——把南宋积累的军事经验转化为己用,比重新打造战争机器省力得多。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元朝完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征服后,自己却陷入更快的熵增过程。就像管仲当年预见的,任何强制秩序都需要持续注入能量维持。元朝不过百年而亡,或许印证了《易经》"亢龙有悔"的警示:即便是最精妙的征服艺术,最终也会被天道平衡。 掩卷沉思,忽然觉得战争史才是最生动的易经理科实验。那些金戈铁马的背后,不过是在演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永恒剧本。如今看大湾区昔日的古战场已化作经济热土,才懂得所有的征服最终都要臣服于更大的天道——就像潮水退去后,沙滩总会恢复自然的曲线。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35420
可惜刘整未得全功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53711
不少读者觉得《平宋录》读起来费劲,内容不好理解。其实这本书写的是宋元之际的事,用的是当时的白话文。白话文里夹杂着许多十三世纪的北方方言,现在的人自然觉得陌生。读不懂的原因在于方法不对。看宋元时期的文献,最好先了解《中原音韵》这类基础工具书。 元代人说话和现在差别很大。比如书中常见的"行院"、"勾栏"这些词,在当时是日常用语,现在却成了专业术语。钱大昕说过:"读元人杂剧,须知当时俗语。"这话用在《平宋录》上也合适。这本书写的是至元年间的事,用的多是北方官话,还带着些大都的土话。 有个例子能说明问题。书中写"阿里海牙麾下执缚宋将",现在的读者可能不明白"执缚"的意思。查《元朝秘史》就知道,这是当时军中常用的说法,就是"捉拿"的意思。再比如"投下"这个词,在元代特指贵族封地,现在早就没人这么用了。 《平宋录》里这类词语不少。有些是军事术语,有些是官府用语,还有些是市井俗语。要读懂这些,光看注释不够,得对照着《元典章》《通制条格》这些元代公文来看。陈垣先生研究元史时就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法令文书来读私人著述。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5377
有人从《平宋录》中看到"卷甲疾趋,出其不意"的用兵韬略,有人读出了"存亡继绝,终始一心"的赤胆忠诚。可当我翻开这部记载宋代战事的史书,却感受到远不止于军事谋略的智慧——它更像一位沙场老将向我讲述着国家存亡之际的血性与担当。那些简练有力的文字间,分明跳动着一个个宁折不弯的灵魂。今日重读这些湮没在时光中的战事细节,突然明白一个民族的气节正是在这样的记录中代代相承。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