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知书房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23-25📚……第三次翻开这本泛黄的自传,指尖依然会微微发颤。2023年4月15日,读到富兰克林描述他如何从印刷工学徒一步步向上爬时,电视里正在播放硅谷银行倒闭的新闻。这个世界从来都充满机遇,但机遇永远只留给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
"聪明"的富兰克林永远知道怎么抓住机会,"精明"的费城商人绝不会错过任何可能获利的交易。从过去到现在,从印刷所到费城街头,一直都是这样。不管是十八世纪的北美殖民地,还是现在的华尔街,成功的法则从来没有变过。
看着富兰克林列出他年轻时制定的十三条美德清单,我突然意识到教育的可怕力量。他可以每天对着那张表检查自己,就像现代人刷信用卡积分一样严格。清醒的人永远都是那些掌握方法的人,无论在哪一个时代。
富兰克林确实有他的局限。他写自传时刻意回避了很多事情,比如他和儿子的矛盾,比如他对奴隶制的暧昧态度。但这反而让这本书更真实。那些白手起家的故事里,从来不会告诉你全部真相。
最让我动容的是他描述自己第一次走进费城时的场景。饿着肚子,口袋里只剩一块钱,却坚信自己能够成功。这种近乎天真的自信,在今天这个充斥着"躺平"论调的时代显得格外刺眼。也许我们都在假装看透世事,实际上只是缺少了那种不顾一切的勇气。
🖨️ 油墨斑驳的印刷机旁 年轻的学徒在偷偷读书
🖨️ 费城街头叫卖的小贩 口袋里揣着改变命运的计划书
我在想,如果生活在十八世纪那个动荡的年代,我能像富兰克林那样抓住每一个机会吗?能从印刷厂学徒一步步成长为政治家、科学家吗?这本自传让我看到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富兰克林的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对知识的渴望。他没钱上学,就自己看书。他买不起书,就向别人借。他白天工作,晚上读书。这种坚持让我惭愧,我们现在有这么多学习资源,却常常浪费在手机上。
他讲述自己如何改正缺点的办法也很实用。他列出十三条美德,每周重点练习一条。这让我想到自己总说要改变坏习惯,却从来没有具体计划。富兰克林用事实告诉我,改变需要方法,不能光靠决心。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的发明创造。那时候没有电,他就研究电。那时候没有公共图书馆,他就创办图书馆。他总能看到社会的需要,然后想办法解决。这种眼光和能力,在今天依然珍贵。
读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想现代人的问题。我们抱怨工作太累,却不愿像富兰克林那样早起。我们抱怨没时间学习,却在刷短视频上浪费几个小时。富兰克林用一生证明,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出身,而在于如何利用时间。
书里还提到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他从不直接批评别人,而是用建议的方式表达意见。这让我想起自己常常因为小事和朋友争执。富兰克林教会我,聪明人知道怎么说话能让别人接受。
读这本自传时,我常常陷入一种奇怪的矛盾感。这位被印在百元美钞上的国父,既让我感到亲切又让我困惑。他在书中絮絮叨叨地记录着如何改进自己的道德品质,列出十三条美德清单时,那种近乎天真的认真让我忍俊不禁——这真的是那个在法国宫廷游刃有余的外交家吗?
我盯着他描述自己如何在雨天赶路时计算里程的段落出神。一个能发明避雷针的人,为什么会对记账本上的数字如此痴迷?更让我困惑的是,他笔下的费城总带着种玫瑰色的滤镜,那些创业的艰辛、政治的暗流,都被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这到底是岁月沉淀后的豁达,还是刻意为之的形象塑造?
最令我坐立不安的是他对奴隶制的暧昧态度。一个口口声声提倡节俭勤奋的人,却始终没给家里的黑仆自由。我翻着书页,看着他在巴黎沙龙高谈阔论自由平等的场景,突然觉得纸上的墨水都在扭曲变形。人怎么能如此分裂地活着?
但转念一想,或许这就是真实的人性。我们谁不是带着满身矛盾在生活?富兰克林把这一切都坦然地写进自传,反而成就了另一种真实。合上书时,我发现自己竟在嫉妒这种坦然——在这个人人忙着经营人设的时代,我们已经失去了直面自己阴暗面的勇气。
说真的,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该怎样评价这位复杂的开国元勋。但有一点很确定:这本自传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那些不愿承认的褶皱。
如果成功学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包装自己的野心;那么这本自传展现的便是如何美化自己的算计。
这本书中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历史时刻;亦没有什么改变世界的重大决策;既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也没有什么深邃透彻的人生哲理;不但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道德情操;甚至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人格魅力。那些关于美国建国的关键性事件和人物也统统沦为背景板。对于很多全面记录美国独立运动的著作而言,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可它却被奉为经典励志读物,被无数人奉为圭臬。只因为这本书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他是精于算计却伪装成谦逊智慧的市侩之徒;他是汲汲营营却标榜为勤勉奋斗的功利主义者;他是深谙世故却包装成人生导师的世俗哲学家。没有哪本自传对成功的渴望与钻营,对人性的利用与妥协能写得像《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这样赤裸裸,却又如此道貌岸然。
"没有哪位开国元勋曾像富兰克林一样,如此娴熟地将个人利益包装成公共美德。"他在书中对于自我美化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那些看似自谦实则自夸的"缺点清单";那些假装随遇而安实则步步为营的人生规划;那些表面无私奉献实则精打细算的公共服务;那些标榜节俭克制实则锱铢必较的处世哲学;那些道貌岸然地谈论美德却暗地里计算收益的行为准则...这些都被他以流畅的文笔和伪装的真诚,巧妙地呈现给读者。那种强烈的违和感,既不像是在阅读一部真诚的回忆录,也不像在观摩一位伟人的成长历程,倒像是在旁观一个老练的演员在精心彩排自己的人生剧本。
阅读这部自传会产生一种奇妙的疏离感,仿佛在见证一个精明的商人如何将自己的生平包装成励志神话。富兰克林笔下的自己永远是对的,永远在进步,永远比周围的人高明。他用看似客观的笔调记录自己的"缺点",却总能在结尾证明这些"缺点"最终都转化成了优点。这种自我粉饰的技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就像观看一位魔术师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一场完美的自我欺骗。
最令人不适的是,这本书开创了一种危险的写作范式:将功利主义包装成智慧箴言,将市侩哲学美化为人生真理。富兰克林教导读者如何通过算计获得成功,却刻意回避这种成功背后的精神空洞。他详细记录自己如何通过"十三项美德"计划完善自我,却从不反思这种机械式的自我完善是否扼杀了人性的 spontaneity。他大谈特谈勤奋节俭的重要性,却对奴隶制等社会不公保持令人不安的沉默。
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个神话:一个通过自我规训就能获得成功的美国梦原型。但剥开光鲜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于算计的灵魂,用看似高尚的言辞掩饰着赤裸裸的功利心。富兰克林教导世人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成功的伪君子。这种遗产至今仍在毒害着我们的文化,让无数人误以为成功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而道德不过是达成成功的工具。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阅读这本自传时,我总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窒息感。不是因为书中有什么令人震撼的内容,而是因为它所代表的那种精神:将人生简化为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营销,将人性压缩成一串可以优化的数据指标。富兰克林确实创造了一个美国神话,但这是一个缺少灵魂的神话,一个用理性包装的世俗宗教。当我们合上这本书时,最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效仿他的成功,而是如何避免成为他那样精于算计却精神贫瘠的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个矛盾体,他把科学家的冷静给了富兰克林,把普通人的冲动留给了本杰明。这本书的任务就是展示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我教育成为伟人的过程。在富兰克林看来,空谈理论没有用,动手实践才是关键。在成长过程中,贫穷的困扰、野心的驱使、失败的打击、友谊的建立、名声的积累……所有这些构成了他的人生轨迹,不慌不忙的自我改进成为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描绘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奋斗故事。对我来说,富兰克林"每日美德记录"这个做法特别实用。坏习惯的重复会导致越来越糟糕的结果,好习惯的坚持则带来进步和提升。既然懒惰只会让人生越来越差,我们又怎么会愿意过这种毫无希望的生活?富兰克林用亲身经历证明,平凡人也可以通过自律改变命运。他的故事没有神话色彩,就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