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齐书
知书房
南齐书
萧子显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推荐⭐⭐⭐⭐⭐ 三年前初次翻开《南齐书》,那些晦涩的文言就像一堵高墙,将我挡在历史真相之外。直到上个月去南京博物院参观六朝特展,看到那些出土的南齐青瓷和砖画,才突然对这段历史产生了真切的触感。回家后重新捧起这部二十四史中最让我困惑的史书,那些曾经令我望而生畏的文字,竟在指尖渐渐有了温度。
记得那天在博物院二楼转角处,一尊南齐永明年间的人俑让我驻足良久。俑人宽袍大袖的面貌,与《南齐书·舆服志》中"王公皆服纱縠单衣"的记载奇妙地重合。玻璃展柜里的文物沉默不语,而史书上的文字突然活了过来。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让我想起萧子显在序言中说的"欲使雕虫小技,亦参史笔之末",这位身为南齐宗室却又入仕梁朝的史家,笔端该藏着多少欲言又止?
最让我困惑的莫过于《南齐书》对萧鸾篡位一事的记载。卷六《明帝纪》用"群臣固请,乃即皇帝位"八个字轻描淡写地带过这场流血政变,而卷三十五《鄱阳王锵传》却记载萧锵"见害于东府"。这种春秋笔法让我在阅读时常常要停下来揣摩字里行间的深意。就像在博物院看到的那块"永元"年号的砖,明明是在萧宝卷荒淫无道时期烧制的,工匠却依然一丝不苟地印上规整的年号——历史总是这样,表面平静的文字底下暗流汹涌。
在《良政传》里读到虞愿那句"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部史书会给我如此强烈的割裂感。萧子显既要为故国修史,又要在新朝立足,不得不把批判藏在赞颂里。这让我想起博物院展出的那组乐舞俑,舞者衣袖翻飞的欢快姿态背后,是"都邑之盛,士女昌逸"的记载下,多少百姓"卖儿贴妇"的血泪。这种文字与现实的落差,就像隔着展柜玻璃看文物,明明近在咫尺,却始终隔着一层难以穿透的距离。
最触动我的是《孝义传》里记载的会稽陈氏三女。在饥荒年间,三姐妹"相率投西湖而死"的短短记载,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更能展现那个时代的悲怆。这让我想起在博物院看到的那面破损的铜镜,镜背的鸾鸟纹饰依然精美,镜面却已经模糊不清——就像南齐短短二十三年的国祚,文化鼎盛却难掩国运衰微。萧子显笔下那些典雅的骈文,终究遮不住历史残酷的本相。
重读《文学传》时,突然对"永明体"有了新的理解。谢朓"余霞散成绮"的诗句,在知道他被诬陷致死的结局后,读来格外惊心。这就像在博物院看到的那把古琴,琴身漆面光可鉴人,谁又能想到它曾见证过多少宫廷阴谋?萧子显用"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这样优美的文辞来评价文学,却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地平衡文字,这种矛盾让整部史书都笼罩着一种压抑的美感。
合上书页时,窗外正好下起细雨。南京的雨和一千五百年前建康城的雨应该没有什么不同,但那些在《南齐书》中匆匆走过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却永远凝固在了文字里。这部让我困惑多年的史书,此刻竟生出几分亲切。也许历史就是这样,当我们带着当下的体验回望过去,那些曾经陌生的文字才会显现出真实的轮廓。就像博物院里的文物,只有当我们停下脚步凝视,它们才会向我们诉说尘封的故事。
古之史家著书,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今人读史,往往如看热闹,猎取奇闻异事,或为显摆学识,或为附庸风雅。近日读《南齐书》,竟生出几分困惑来。这部记载南朝齐代历史的著作,为何总让人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清真相?
昔人言史家三长,才、学、识也。观《南齐书》作者萧子显,身为齐宗室,却为梁臣,这样的身份使得他下笔时难免左右为难。书中对高帝萧道成的记载,既不敢过分褒扬,又不愿贬损先祖,这种矛盾心态使得文字显得格外拘谨。我常想,若司马迁来写这段历史,不知会是何等气象?必定是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而今读《南齐书》,只觉处处藏着掖着,许多重大事件说得含糊其辞,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隐去了多少真相。
最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昏君的记载。东昏侯萧宝卷荒淫无道,却仍能稳坐帝位多年,这背后是何等政治生态?史书只简单记载其暴行,却未深入剖析其所以能存在的根源。读至此处,不禁掩卷沉思:究竟是史家未能洞察,还是不敢直言?这满纸的春秋笔法,到底遮蔽了多少历史真相?
尤可叹者,书中对士大夫阶层的记载亦多隐晦。当时名士如王俭、谢朓等人,在政治漩涡中如何自处?他们的选择与结局,是否真如史书所载那般简单?今日读来,只觉得那些看似客观的记载背后,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可读《南齐书》这样的史书,却常常让人陷入更深的困惑。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我们越是想要看清过去,就越是发现真相的难以捕捉。那些被修饰过的文字,那些被隐藏的细节,都让历史变得像雾里看花。
有段日子没翻开过这样厚重的史书了,偶然在图书馆古籍区瞥见泛黄的《南齐书》封面,忽然想起钱穆先生曾说过"读史如观弈"。这卷记载南朝齐代二十四年的史册,竟让我读出了几分现代职场的荒诞感。
萧道成"以武夫得天下"的开国故事,初看像极了当代创业神话。可细读才发现,这位齐高帝登基后日日如履薄冰,连夜间寝宫都要轮换三处。这种帝王焦虑,与今天某些企业家凌晨三点发朋友圈的失眠何其相似。最触动我的是他临终前那句"吾本布衣,望不过郡守",突然意识到再辉煌的人生剧本,终章时也不过是寻常人的慨叹。
王俭的仕途沉浮更令人唏嘘。这位"一日三十札"的宰相,把公文处理变成艺术表演,最终却因"举贤不避亲"遭人构陷。读到他晚年"每览镜自叹"的记载时,正在地铁上刷求职软件的我,突然理解了古今职场人共通的疲惫。史官笔下那些"性矜严""好仪仗"的考语,如今不过化成简历上的"抗压能力强""注重团队形象"。
最妙的是书中那些小人物。有个叫张融的寒门士子,因在御前直言"陛下何不食肉糜"被罢官,离宫时反而大笑"终得自由身"。这种黑色幽默,简直像从当下社会新闻里剪贴过来的片段。史书里藏着的这些鲜活灵魂,总在不经意间戳破我们对历史的刻板想象。
合上书页时,窗外正好下雨。玻璃上的水痕把街景扭曲成萧昭业醉酒后看见的建康城。突然明白为什么黄仁宇说读史要有"望远镜里的温情",这些看似遥远的宫闱争斗、宦海浮沉,其实都浸泡着与我们相似的无奈与执着。《南齐书》最珍贵的,或许不是它记载的王朝兴衰,而是让我们看见:无论铠甲还是西装,包裹的都是会疼痛的凡人血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人从《南齐书》看到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有人读到乱世百姓的苦难挣扎。我翻开这本史书,那些文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复杂。萧道成的崛起充满算计,却也展现了一个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可能。齐武帝的统治有残暴的一面,但他推行的一些政策确实让百姓得到实惠。历史总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读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无奈和希望,关键是我们能从过去学到什么。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