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
知书房
史记
司马迁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2
发表书评
说来有点奇怪,直到三十岁我才真正读完《史记》。这本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但我读完后反而更加困惑。
司马迁写的东西确实很详细。他记录了那么多人物和事件,连细节都写得很清楚。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地方写得特别长,有些地方又特别短。比如项羽的故事写了那么多,可有些重要人物却只有几句话。
书里的人物都很真实,有好有坏。但我不懂为什么司马迁要把自己写进去。他在《太史公自序》里写自己的遭遇,这和其他历史书很不一样。这让我觉得困惑,历史书不是应该客观吗?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那些对话。两千年前的人说话,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他把每个人的话都记得那么清楚,连表情和动作都写出来了。这真的可能吗?还是说他自己编的?
书里有很多悲剧人物。项羽、李广、韩信,他们都是失败者。司马迁好像特别喜欢写这种人。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要把这么多笔墨用在失败者身上。正常的历史书不是应该多写成功者吗?
还有那些"太史公曰"的部分。司马迁经常在结尾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让我很疑惑,历史书可以这样写吗?他到底是写历史还是在写自己的感想?
我小时候觉得《史记》就是一本古代历史书。现在看完才发现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简单记录事情,而是充满了个人色彩。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
司马迁写《史记》用字简练但意思很深,表面写历史,实际表达自己的思想。张守节作《史记正义》解释详细,但有些地方想得太多。读《史记》要先看裴骃的《集解》,明白字句的意思,再看司马贞的《索隐》,了解历史背景。如果觉得这些太麻烦,可以直接看故事部分。《项羽本纪》写“项王军壁垓下”,这个“壁”不是墙壁,是军队驻扎的意思,王念孙已经说清楚了。但后来很多版本还是按字面解释,甚至有人以为是城墙。
史家绝唱,千古传颂。想读就能读,想放就能放。开心可读,难过可读。大人能懂,小孩也能懂。失败时该读,成功时该读。看别人不如看自己,做官不如做人。你会看到英雄豪杰,也会看到凡人百态。你会明白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内容很多,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中国人的灵魂之书,这就是太史公用生命写成的《史记》。
太史公著史传百代,堪称绝唱。
翻开《史记》之前,我对司马迁的印象仅停留在"史家之绝唱"的赞誉;合上这部煌煌巨著后,要问我对这位太史公最深的感受,依然只能凝练成一句话:"他用生命书写历史"。
当汉武帝的刀笔落在司马迁身上时,一个史官的命运就此改变。但令人震撼的是,腐刑非但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反而锻造出中国史学最耀眼的锋芒。在那些忍辱负重的夜晚,他用笔墨构筑起跨越三千年的精神殿堂。这种将个人苦难升华为永恒价值的壮举,本身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春秋战国在《史记》中呈现出惊人的立体感。司马迁笔下的齐桓公不再是简单的霸主符号,我们会看见那个在管仲墓前痛哭的君王;商鞅变法不再只是冰冷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徙木立信"的细节变得血肉丰满。最令人拍案的是他对项羽的刻画,这位失败者被赋予了比胜利者刘邦更耀眼的人格光芒。这种突破成王败寇传统史观的气魄,至今读来仍觉振聋发聩。
十二本纪的编排最能体现司马迁的匠心。他将项羽列入本纪,将陈涉写入世家,这种打破常规的叙事结构,背后是对历史正义的执着追寻。我常想,当他写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时,内心该是怎样的壮怀激烈?那些被正统史观忽视的小人物,在《史记》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刺客列传里的荆轲,游侠列传中的郭解,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历史从来不只是帝王将相的独舞。
《史记》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澎湃的生命力。记汉高祖"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慨叹,录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这些穿越时空的声音,让冰冷的史料有了体温。特别在读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总能感受到太史公在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书写熔铸一体的境界,正是《史记》不朽的奥秘。
当代人读《史记》,常会惊叹于其中超前的现代性思维。司马迁对经济活动的重视(平准书),对少数民族的客观记录(匈奴列传),甚至对商人阶层的正面描写(货殖列传),都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史识。当我们在《史记》中看到那个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看到那个在《报任安书》中倾吐肺腑的司马迁,就会明白:伟大的史书从来不只是事实的堆砌,更是史家灵魂的投射。这部用生命写就的著作,最终战胜了时间的腐蚀,成为永恒的人性见证。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