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语注译
知书房
国语注译
左丘明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国语》所载之言,既是对周代政治智慧的生动诠释,亦是今人理解上古社会风貌的珍贵窗口,其注译本以现代语言复活古典精神,在古今对话中展现了史学经典的永恒魅力。
翻开《国语注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陈腐的学究气。注释者似乎陶醉在繁琐的考据中,却忘了注释的根本目的是为读者扫清障碍。那些密密麻麻的脚注里,堆砌着无人问津的异体字考证,却对关键的历史背景语焉不详,就像给饥饿的人端上一盘摆盘精美的石子。
所谓注译,应当如明镜照物,既要纤毫毕现,又要脉络清晰。可这部注译本偏偏反其道而行,把原本生动鲜活的历史对话,用僵死的训诂学绳索捆得喘不过气。读者在字里行间跋涉,不是在汲取智慧,而是在参加一场折磨人的文字狱。注释者动辄引经据典,却不知过犹不及的道理,让一部本可启迪心智的经典,变成了炫耀学问的祭品。
最令人扼腕的是那些被肢解的义理。春秋时期的智者对话,本如利剑出鞘,寒光逼人。可经过注译者七拐八绕的解说,倒像是锈迹斑斑的钝刀。那些精妙的谏言,犀利的比喻,统统被塞进格式化的解释框架里,活像把猛虎关进笼中供人观赏。读这样的注译本,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风景,模模糊糊能辨轮廓,却永远触不到精髓。
今人读古籍,求的是古今对话的智慧。可这部注译本偏偏要读者钻进故纸堆,做考据学的奴隶。当注译变成炫技的舞台,而忘了服务读者的本分,这样的学术成果,不过是又一座文字迷宫罢了。若说古籍是醇酒,这注译便是掺了水的劣酿,既失了原味,又坏了胃口。
读完《国语注译》让我意识到古代政治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深刻。这部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君臣的对话,他们早就明白单靠权力无法真正治理国家。书里那些谋士和大臣说话都很直接,他们知道光讲大道理没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我看到很多故事都说明同一个道理:治理国家需要智慧,更需要务实。那些成功的故事里,君主既懂得用制度约束臣民,也知道用道理说服人心。失败的例子则相反,要么只讲制度不懂变通,要么空谈道德不顾现实。
最让我惊讶的是,书中人物对人性看得很透。他们不幻想靠道德就能让人向善,而是设计各种方法引导人们行善。这种思想到现在都不过时,因为人性从来就没变过。
读时恍若古人在侧絮语
古时候的人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现在的人读书是为了找工作,为了赚钱,为了过上好日子。古时候的人把学问看得很重,像孔子教学生,不是为了让他们当官发财,而是教他们怎么做个正直的人。现在的人把学问当成工具,只要能往上爬,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说。
我读《国语注译》这本书,觉得古人说的话到现在还是很有用。这本书讲的是春秋战国时候的事,那时候的人说话做事都很讲究。比如书里说管仲劝齐桓公要听忠言,要任用贤人,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也一样适用。现在很多领导只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结果把事情都搞坏了。
书里还记了很多人物的对话,像子产、晏子这些人说的话都很实在。他们考虑问题都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不是光为自己打算。现在有些人当官,想的都是怎么升官发财,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想,为什么古人的智慧我们现在用不上?是因为人心变了。古人看重的是道义,现在的人看重的是利益。古人的书里都是教人要做好人,现在的人读书是为了混文凭。时代不一样了,人心也变了。
书里还记了很多治国的方法,像怎么选人才,怎么定政策。这些方法现在看还是很对,但是没人用了。现在办事都是看关系,看背景,有能力的人反而上不去。这样的风气不改,国家怎么能好?
我每次读这本书都觉得可惜。古人的好东西我们丢得太多了。现在的人太浮躁,太急功近利,把老祖宗的智慧都忘了。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