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送高闲上人序
送高闲上人序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

韩愈  

一篇。书论。唐代韩愈撰。愈(768—824年),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后迁居昌黎,故人称韩昌黎。贞元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擅长文学,散文最著名,后世誉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魁。高闲研习佛经,又擅长书法,为唐代高僧(即上人),后去湖州开元寺为僧,直到逝世。本文是韩愈晚年所作。文中借谈论学习书法之理,隐寓反佛之旨。作者先从凡事要用心专一,终身不二说起,并借庖丁解牛,师旷奏乐等故事暗写高闲兼学书法不能登堂入室。此序述张旭治草书之术,赞其草书之神奇,并指出高闲上人“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旭也”。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58981
从《送高闲上人序》读来,总觉得韩愈的用意让人捉摸不透。他写僧人高闲擅长草书,却说书法需要"心手相应",而僧人讲究"空寂",这两件事似乎矛盾。我理解他想说艺术需要激情,但出家人追求的是平静。这让我困惑:到底怎样的状态才能写好字?韩愈自己也不确定,他最后说"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意思大概是模仿外形没有用。可问题在于,他也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得其心"。看着身边有人练字多年却不见长进,有人随手写就很好看,可能这就是韩愈想说的道理。但具体要怎么做,文章里找不到答案。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2289
有人说读《送高闲上人序》能感受到淡泊名利的超脱境界。有人说能体会到远离尘嚣的闲适之趣。但我总觉得这篇文章透着古怪。一个当官的人写文章夸和尚清高,自己却继续做官,这不是很矛盾吗?韩愈一边称赞高闲"无所好",一边又忍不住炫耀自己的文采。这种故作清高的姿态让我怀疑。真正的隐士根本不会在乎别人写不写文章夸自己。所谓"闲"字,恐怕也只是文人自嗨的幌子罢了。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4299
韩愈这篇序文写得真好。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4243
张旭写草书的秘诀,全在这篇序文里。他看见公主和挑夫抢路,就悟出笔法的奥妙。观察公孙大娘舞剑,又得到结构的灵感。生活中的小事,都能变成书法的养分。高闲上人学习草书,要像张旭那样用心。 书法不是凭空想象。要观察万物,吸收精华。张旭每次喝醉就写,醒来再看,觉得像有神仙帮忙。其实这是长期练习的结果。他把天地万物的变化都融进字里行间。 做事要专注。张旭写字时,别的什么都忘了。高兴生气都通过毛笔表达。这样日积月累,才能达到人笔合一的境界。学书法如此,做其他事也一样。 现在人学东西总想走捷径。但张旭告诉我们,真正的功夫要下在平时。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自然会有收获。高闲上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肯定能写好草书。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5781
当你执笔时遇见瓶颈,韩愈会告诉你:"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当你为技艺的纯粹性困扰时,他会点拨你:"今闲师浮屠氏,一生死,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当你困于世俗成败得失,他又会警示你:"不挫于物,不迁于道"。 那些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人,都能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韩愈用张旭草书的狂放不羁,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创作最本真的状态——"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这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而是直指艺术创作的本质: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 我常想,韩愈写此文时,或许也在思考自己的文学创作。他将张旭的草书与高闲上人的佛门修为并置,看似在谈书法,实则揭示了所有艺术创作的根本法则:既需要"机应于心"的敏锐感知,更需要"神完守固"的精神定力。这种辩证的智慧,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从中获得启示。 文中"一决于书"四字最令我动容。这不仅是张旭的创作状态,也是所有真诚创作者共同的写照。韩愈用他特有的雄辩文风,为我们勾勒出艺术创作最动人的图景:当生命激情与艺术表达合二为一时,作品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