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好不容易啃完这本号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经典。说实话,读得我满脑子问号。倒不是说作品本身有多糟糕,而是这种"必读经典"的光环和实际阅读体验之间的落差,实在让人困惑。 首先得吐槽这个译本。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有些段落简直像是在读俄语语法手册。不是说翻译得不准确,而是那种生硬的句式转换,让人不得不反复回读才能明白意思。特别是描写保尔和冬妮亚初遇的场景,明明应该是很浪漫的校园邂逅,硬是被翻译得像两个机器人在对台词。最要命的是对话部分,保尔那些慷慨激昂的宣言,中文读起来总带着股别扭的舞台腔,活像在看样板戏。 说到内容本身,我承认保尔·柯察金确实是个令人敬佩的人物。但整本书读下来,总感觉像是被按着头接受某种价值观教育。从少年保尔的顽劣,到青年时期的觉醒,再到后来全身瘫痪仍坚持写作,每个转折都像是被精心设计好的道德课。特别是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独白,反复出现在各种场合,连标点符号都不带变的,读多了反而觉得刻意。 更让我困惑的是人物塑造。除了保尔之外,其他角色几乎都是扁平的符号。朱赫来就是个完美的革命导师,冬妮亚从天真少女到"资产阶级小姐"的转变也突兀得像是换了个人。最奇怪的是保尔的母亲,这个角色明明应该很重要,却总像个背景板,连句像样的台词都没有。 叙事节奏也是个问题。前半部分描写保尔少年时期的部分还算生动,可一到后面参加革命和建设的情节,就变成了流水账式的记录。特别是修建铁路那段,反复描写严寒、饥饿和伤病,读着读着都快和保尔一样得伤寒了。而且所有反派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是酗酒就是偷懒,要么就是暗藏祸心,简单粗暴得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话说回来,我倒是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经典。在那个特殊年代,保尔确实给了无数人精神力量。只是时过境迁,现在的读者再来看这些情节,难免会觉得有些脱离现实。就像书里描写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还有那些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批判,现在看来反而有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最让我出戏的是书中对爱情的描写。保尔和丽达的感情发展简直像在完成组织任务,连分手都要先开个民主生活会。相比之下,他和冬妮亚的初恋反而显得真实动人,可惜后来硬是被写成了阶级对立的典型。 合上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们变了,还是时代变了?这本书里宣扬的那些价值观,在今天看来似乎既熟悉又陌生。保尔那种近乎自虐的奉献精神,在当下这个讲究个人价值的时代,确实很难引起共鸣。不过转念一想,也许经典的意义不在于让人全盘接受,而在于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不同时代的精神图景。只是这面镜子,现在照出来的影像,已经和当初大不相同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