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507310
2025年09月04日
好不容易啃完这本号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经典。说实话,读得我满脑子问号。倒不是说作品本身有多糟糕,而是这种"必读经典"的光环和实际阅读体验之间的落差,实在让人困惑。 首先得吐槽这个译本。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有些段落简直像是在读俄语语法手册。不是说翻译得不准确,而是那种生硬的句式转换,让人不得不反复回读才能明白意思。特别是描写保尔和冬妮亚初遇的场景,明明应该是很浪漫的校园邂逅,硬是被翻译得像两个机器人在对台词。最要命的是对话部分,保尔那些慷慨激昂的宣言,中文读起来总带着股别扭的舞台腔,活像在看样板戏。 说到内容本身,我承认保尔·柯察金确实是个令人敬佩的人物。但整本书读下来,总感觉像是被按着头接受某种价值观教育。从少年保尔的顽劣,到青年时期的觉醒,再到后来全身瘫痪仍坚持写作,每个转折都像是被精心设计好的道德课。特别是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独白,反复出现在各种场合,连标点符号都不带变的,读多了反而觉得刻意。 更让我困惑的是人物塑造。除了保尔之外,其他角色几乎都是扁平的符号。朱赫来就是个完美的革命导师,冬妮亚从天真少女到"资产阶级小姐"的转变也突兀得像是换了个人。最奇怪的是保尔的母亲,这个角色明明应该很重要,却总像个背景板,连句像样的台词都没有。 叙事节奏也是个问题。前半部分描写保尔少年时期的部分还算生动,可一到后面参加革命和建设的情节,就变成了流水账式的记录。特别是修建铁路那段,反复描写严寒、饥饿和伤病,读着读着都快和保尔一样得伤寒了。而且所有反派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是酗酒就是偷懒,要么就是暗藏祸心,简单粗暴得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话说回来,我倒是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经典。在那个特殊年代,保尔确实给了无数人精神力量。只是时过境迁,现在的读者再来看这些情节,难免会觉得有些脱离现实。就像书里描写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还有那些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批判,现在看来反而有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最让我出戏的是书中对爱情的描写。保尔和丽达的感情发展简直像在完成组织任务,连分手都要先开个民主生活会。相比之下,他和冬妮亚的初恋反而显得真实动人,可惜后来硬是被写成了阶级对立的典型。 合上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们变了,还是时代变了?这本书里宣扬的那些价值观,在今天看来似乎既熟悉又陌生。保尔那种近乎自虐的奉献精神,在当下这个讲究个人价值的时代,确实很难引起共鸣。不过转念一想,也许经典的意义不在于让人全盘接受,而在于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不同时代的精神图景。只是这面镜子,现在照出来的影像,已经和当初大不相同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知书房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
知书房
肖申克的救赎
斯蒂芬·金 著
这本书收入斯蒂芬·金的四部中篇小说,是他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作。其英文版一经推出,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之位,当年在美国狂销二十八万册。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三十一种语言,同时创下了收录的四篇小说中有三篇被改编成轰动一时的电影的记录。 其中最为著名是曾获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的《肖申克救赎》(又译《刺激一九九五》)。这部小说展现了斯蒂芬·金于擅长的惊悚题材之外的过人功力。书中的另两篇小说《纳粹高徒》与《尸体》拍成电影后也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其中《尸体》还被视为斯蒂芬·金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牧师
知书房
小牧师
詹姆斯·马修·巴利 著
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小牧师》甫一出版,便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一道,被公认为当年两大文学盛事。短短两年间,该书销量已逾三万五千册。故事以作者故乡基里缪尔(Kirriemuir)的虚构名称“斯拉姆斯”(Thrums)为背景,讲述了虔诚的“小个子”牧师加文·迪沙特(Gavin Dishart)——老光派教会(Auld Licht Kirk)的牧师——与一位神秘的吉卜赛女子芭比(Babbie)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芭比仿佛来自卡丹姆林(Caddam Wood)的幻境。《小牧师》将现实主义与浪漫情怀、幽默笔触与感伤意蕴巧妙融合,处处展露出作者日后作品中臻于成熟的那份魅力与神来之笔。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
知书房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著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中,沉浸于中世纪意大利的神秘氛围吧!本书出自创作了《人性的枷锁》与《刀锋》等不朽经典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之手。虽然故事的主线讲述了菲利波·班多利尼(Filippo Bandolini)如何成为圣徒的历程,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一生清晰昭示:通往正道之路,往往荆棘丛生。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