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13277
2025年09月04日
伊丽莎白·皮萨尼的《印尼Etc》被捧为理解印度尼西亚的“必读之作”,但翻开这本号称“展现群岛灵魂”的游记,扑面而来的却是令人窒息的傲慢与肤浅。作者带着前路透社记者的职业优越感周游列岛,却始终未能摘下那副充满殖民主义余韵的有色眼镜——她笔下的印尼就像人类学标本,被钉在书页间供西方读者猎奇,活生生的文化肌理全被简化成“异域风情”的明信片。 皮萨尼的叙事充斥着令人恼火的矛盾。她一边标榜“深入民间”,一边把市井烟火气统统塞进“可爱又古怪”的标签里。当描写爪哇街头小贩时,那种居高临下的笔调几乎要溢出纸面:“这些满脸皱纹的老人用焦糖浆画出凤凰图案时,眼睛里闪烁着孩童般的纯真”——这种充满东方主义想象的修辞,与其说是观察,不如说是对当地文化的粗暴消费。更荒谬的是,当她描述自己在暴雨中乘坐漏水的渔船时,突然插入大段关于印尼腐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硬的转折让人怀疑这到底是旅行随笔还是剪贴簿拼凑的国情报告。 人物描写更是灾难现场。书中出现的两百多个对话者,几乎都沦为作者个人观点的提线木偶。巴厘岛的女祭司被简化为“神秘传统的活化石”,苏拉威西的渔夫则成了“海洋生态的破坏者”,每个角色都困在单薄的刻板印象里。最令人不适的是她对雅加达精英圈的描写,那些用整页篇幅记录的鸡尾酒会闲谈,暴露的不过是作者对特权阶层的莫名迷恋。当她在富人别墅里感慨“印尼的贫富差距令人心碎”时,这种虚伪的悲悯简直比赤裸裸的炫耀更让人反胃。 所谓“二十年深入研究”的学术外壳,掩盖不住内容的结构性缺陷。全书像坏掉的万花筒,民族志、政治评论、旅行见闻和私人日记胡乱搅在一起,连基本的逻辑线索都支离破碎。那些突然蹦出来的历史冷知识,与其说是知识补充,不如说是作者在炫耀资料卡片的厚度。当写到亚齐省时,她居然用三页纸复述维基百科级别的 tsunami 灾情,这种敷衍程度,让人怀疑她是否真的走过那些泥泞的灾后重建区。更致命的是,全书弥漫着“白种救世主”的潜意识,当她描述如何教印尼渔民使用GPS时,字里行间都飘着“文明启蒙者”的沾沾自喜。 这本书最可悲之处在于,它本可以成为打破印尼刻板印象的利器,最终却沦为强化偏见的帮凶。皮萨尼像在玩文化拼图游戏,只捡起符合她预设的碎片,却对真实复杂的印尼社会视而不见。当她在尾声宣称“印尼永远是个谜”时,这种廉价的浪漫化结论,恰恰暴露了作者认知的懒惰——不是印尼太难懂,而是她从来就没放下那本写满偏见的采访笔记本。
印尼Etc
知书房
印尼Etc
伊丽莎白·皮萨尼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知书房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彼得·海斯勒 著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
知觉之门
知书房
知觉之门
阿道斯·赫胥黎 著
《知觉之门》是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书源于作者晚年服用致幻剂麦司卡林的实验,通过记录药物作用下的感官体验,探讨人类意识与感知边界的哲学命题。 全书包含《知觉之门》《天堂与地狱》两篇及附录,前者详述作者在致幻状态中观察日常物品产生的超验视觉体验,后者延伸讨论艺术与宗教中的意识变异现象。书中提出“知觉过滤理论”,认为大脑通过抑制感官信息维持认知秩序,致幻状态可能解除这种限制。 作品结合实验笔记、哲学思辨与艺术评论,穿插逾30幅西方经典绘画插图,展现视觉艺术与精神体验的关联。
档案
知书房
档案
蒂莫西·加顿艾什 著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