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伊丽莎白·皮萨尼的《印尼Etc》被捧为理解印度尼西亚的“必读之作”,但翻开这本号称“展现群岛灵魂”的游记,扑面而来的却是令人窒息的傲慢与肤浅。作者带着前路透社记者的职业优越感周游列岛,却始终未能摘下那副充满殖民主义余韵的有色眼镜——她笔下的印尼就像人类学标本,被钉在书页间供西方读者猎奇,活生生的文化肌理全被简化成“异域风情”的明信片。 皮萨尼的叙事充斥着令人恼火的矛盾。她一边标榜“深入民间”,一边把市井烟火气统统塞进“可爱又古怪”的标签里。当描写爪哇街头小贩时,那种居高临下的笔调几乎要溢出纸面:“这些满脸皱纹的老人用焦糖浆画出凤凰图案时,眼睛里闪烁着孩童般的纯真”——这种充满东方主义想象的修辞,与其说是观察,不如说是对当地文化的粗暴消费。更荒谬的是,当她描述自己在暴雨中乘坐漏水的渔船时,突然插入大段关于印尼腐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硬的转折让人怀疑这到底是旅行随笔还是剪贴簿拼凑的国情报告。 人物描写更是灾难现场。书中出现的两百多个对话者,几乎都沦为作者个人观点的提线木偶。巴厘岛的女祭司被简化为“神秘传统的活化石”,苏拉威西的渔夫则成了“海洋生态的破坏者”,每个角色都困在单薄的刻板印象里。最令人不适的是她对雅加达精英圈的描写,那些用整页篇幅记录的鸡尾酒会闲谈,暴露的不过是作者对特权阶层的莫名迷恋。当她在富人别墅里感慨“印尼的贫富差距令人心碎”时,这种虚伪的悲悯简直比赤裸裸的炫耀更让人反胃。 所谓“二十年深入研究”的学术外壳,掩盖不住内容的结构性缺陷。全书像坏掉的万花筒,民族志、政治评论、旅行见闻和私人日记胡乱搅在一起,连基本的逻辑线索都支离破碎。那些突然蹦出来的历史冷知识,与其说是知识补充,不如说是作者在炫耀资料卡片的厚度。当写到亚齐省时,她居然用三页纸复述维基百科级别的 tsunami 灾情,这种敷衍程度,让人怀疑她是否真的走过那些泥泞的灾后重建区。更致命的是,全书弥漫着“白种救世主”的潜意识,当她描述如何教印尼渔民使用GPS时,字里行间都飘着“文明启蒙者”的沾沾自喜。 这本书最可悲之处在于,它本可以成为打破印尼刻板印象的利器,最终却沦为强化偏见的帮凶。皮萨尼像在玩文化拼图游戏,只捡起符合她预设的碎片,却对真实复杂的印尼社会视而不见。当她在尾声宣称“印尼永远是个谜”时,这种廉价的浪漫化结论,恰恰暴露了作者认知的懒惰——不是印尼太难懂,而是她从来就没放下那本写满偏见的采访笔记本。
印尼Etc
印尼Etc
印尼Etc
伊丽莎白·皮萨尼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