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67282
2025年09月04日
说实话,读完《知觉之门》有种被抛进意识迷宫的眩晕感。赫胥黎那些关于麦司卡林的絮絮叨叨,与其说是哲学探索,不如说是一个嗑嗨了的知识分子在自说自话。我理解那个年代对致幻剂的新奇感,但整本书读下来就像在看一个醉汉拿着万花筒,非要论证里面扭曲的图案才是世界的本质。 最让人困惑的是他对"永恒"的执着追求。那些关于超越时空的玄妙体验,在第三章之后就开始变得重复而乏味。赫胥黎似乎陷入了一种自恋的循环:用迷幻体验否定现实世界,再用现实世界的逻辑来解释迷幻体验。特别是当他描述墙上的花纹变成"生命之舞"时,我甚至能感觉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种过时的神秘主义气息扑面而来。相比之下,后来威廉·巴勒斯的《瘾君子》至少诚实地承认毒品就是毒品,不会给它套上这么多哲学光环。 全书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对日常感知局限性的讨论。当他说"大脑是过滤系统而非生产系统"时,确实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但这也引出了最大矛盾:一个声称要打破认知局限的人,却用最局限的文字来记录这种突破。那些冗长的形容词堆砌,就像试图用黑白照片捕捉彩虹的色彩谱系,读到最后只剩下审美疲劳。 最讽刺的是,这本书现在被奉为"迷幻文化圣经"。看看现实中因此走上嗑药道路的嬉皮士们,再看看赫胥黎笔下那个被过度美化的致幻乌托邦,简直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反讽画卷。我宁愿去读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至少那位承认荒诞就是荒诞,不会给它裹上糖衣。 整本书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思维骗局:先用新颖的概念吸引你,再用循环论证困住你。合上书页时,我非但没有获得什么"知觉解放",反而对所谓的超越性体验产生了更深的怀疑。也许有些门本来就不该打开,有些体验注定只适合留在个人的幻想里。给两星纯粹是尊重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这绝对不是我想要的知觉探险指南。
知觉之门
知书房
知觉之门
阿道斯·赫胥黎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奥斯维辛
知书房
奥斯维辛
劳伦斯·里斯 著
历史不是剧本,真相永远不止一个。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奥斯维辛,是集中营指挥官霍斯等纳粹官员的奋斗史;是波兰人、吉卜赛人、苏联战俘、耶和华见证人的情感炼狱;它是一个八岁德国女孩一天起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吉卜赛人,被扔进奥斯维辛的故事;它是战后幸存者回到家乡,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奥斯维辛更糟的故事……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档案
知书房
档案
蒂莫西·加顿艾什 著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安妮日记
知书房
安妮日记
安妮·弗兰克 著
《安妮日记》为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这本日记记录了她在1942年6月到1944年8月为时两年的隐秘生活。1944年8月全家被绿警抓捕并关进集中营,次年爆发伤寒去世。日记中有安妮隐匿生活的详细记录,也有她对青春期自我的剖析,战争生活结束的美好向往,以及短暂却美好的初 恋。虽处于战乱中,安妮却依旧乐观细腻地观察生活,积极地面对战争局势。战后幸存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将安妮的日记出版,引起巨大轰动。《安妮日记》至今已被翻译为70多种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电影也一举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奥黛丽赫本均为此书发声。安妮的故事影响力遍布全世界。
精选书评
知书客959265
这本书让我很难受。作者说吃药能打开知觉之门,看到更真实的世界。我觉得他在胡说八道。正常人为什么要靠吃药来认识世界?生活已经很艰难了,还要追求这些虚幻的东西。他说看到彩色的光,听到奇怪的声音就是真理。我觉得这不过是药物作用。真实的世界就在眼前,为什么要去寻找不存在的幻觉?看完这本书,我反而更珍惜清醒的感觉。
知觉之门
知书房
知觉之门
阿道斯·赫胥黎
知书客878943
恍若走在迷雾中......每一页都是新的困惑。那些文字像漂浮的碎片,明明是通往真相的路径,读来却让人越发迷失。赫胥黎把知觉撕成碎片,又用哲学针线胡乱缝合——我究竟该相信眼前所见,还是药物带来的幻象?这本书是镜子也是迷宫,照见未知的自己,却找不到出口。
知觉之门
知书房
知觉之门
阿道斯·赫胥黎
知书客904597
打开这本书,就像推开了认知的闸门,思绪如洪水般奔涌而出。赫胥黎用迷幻的笔触描绘意识边疆,读时有种微醺的畅快感。最打动我的是他说的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艺术家。"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教会我的,是用全新的目光打量世界。合上书页时,感觉自己的心灵被轻轻撬开了一道缝隙。
知觉之门
知书房
知觉之门
阿道斯·赫胥黎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