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这本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遇见的。说来有趣,当时是为了参加读书会才临时抱佛脚,没想到一翻开就完全停不下来。虽然已经出版近200年,但书中那些关于野心、爱情和社会阶层的描写,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于连·索雷尔这个角色实在让人又爱又恨。这个木匠的儿子,明明有着惊人的才华和俊朗的外表,却因为出身卑微而处处碰壁。看着他为了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的样子,我时常想起自己刚毕业时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虽然时代不同,但那种想要证明自己的渴望,不正是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成长阵痛吗? 特别触动我的是于连在德·雷纳尔夫人家当家庭教师那段。他表面装作虔诚的教徒,内心却充满对贵族阶层的蔑视。这种矛盾的心理描写简直绝了!司汤达用他那支犀利的笔,把一个底层青年的自尊与自卑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读到这里时,忍不住想起自己第一次走进高档写字楼时的忐忑——生怕被人看出自己的青涩和不自在。 说到爱情描写,这本书简直可以当作心理学教科书来读。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感情,从最初的功利算计到后来的真情流露,这种转变写得如此自然,让人完全能够理解。而他对玛蒂尔德小姐那种掺杂着征服欲的爱恋,又展现了一个野心家复杂的情感世界。特别是那段于连爬上梯子与玛蒂尔德幽会的场景,读来既紧张又浪漫,让人屏住呼吸。 书中最发人深省的是对社会阶层的剖析。19世纪的法国,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鸿沟如此之深,以至于像于连这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只能靠伪装和算计才能获得一席之地。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的社会——虽然没有了明确的等级制度,但无形的阶层壁垒依然存在。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是于连,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德·雷纳尔夫人这个角色也塑造得极为出色。她从一个循规蹈矩的贵族夫人,到为爱情飞蛾扑火,这种转变既令人唏嘘又合情合理。特别是她写给于连的那封绝笔信,字字血泪,读来让人心碎。司汤达对女性心理的把握之精准,实在令人叹服。 小说结尾处于连的结局,虽然早有预料,但真正读到那里时还是忍不住眼眶发热。这个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了最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反而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真实有力。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也跟着于连走完了他短暂而炽烈的一生。 《红与黑》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人性的面纱。每个人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性。于连既是个野心家,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德·雷纳尔夫人既懦弱又勇敢;玛蒂尔德既傲慢又单纯。这种对人性复杂度的呈现,让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读来仿佛能听见他们的呼吸声。 重读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对某些情节的理解与年轻时完全不同了。年轻时只看到于连的野心,现在却更能体会他内心的挣扎。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随着读者阅历的增长,每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感悟。 说实话,这本书并不好读,特别是开头的部分需要一些耐心。但当你真正进入司汤达构建的世界后,就会被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和尖锐深刻的社会观察所折服。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内心都有的那些不愿示人的欲望和挣扎。 《红与黑》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经典,正是因为它超越了时代的限制,触及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2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大概就是伟大文学的力量——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读懂了自己的人生。
红与黑
红与黑
红与黑
司汤达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