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庸人之书
庸人之书

庸人之书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The Book of Snobs》是英国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于1848年发表的讽刺文学作品,中文译名为《庸人之书》。该书通过虚构故事与杂文结合的创作形式,系统批判了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虚荣与势利现象 ,其尖锐的讽刺风格与作者代表作《名利场》一脉相承 。书中首次使"snob"(势利者)成为广泛流行的社会批判术语,并创造斯诺伯利上校等典型形象解构维多利亚社交礼仪的虚伪性 。该书被学术界视为细节丰富的时代肖像,至今仍是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 。
更多
书评  · 2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8520
节奏拖沓,读来令人昏昏欲睡。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4088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讽刺杰作,《庸人之书》确实值得细细品读,算是弥补了我对英国文学黄金时期的阅读空白。合上书页才发现,后来读到的许多社会小说都带着它的影子,那些对人性弱点的犀利剖析,对名利场的辛辣讽刺,原来早在萨克雷笔下就已成型。这让我再次确信,经典作品就像一面镜子,越是早些年头打磨的,越能照见后世文学的脉络。 先读了《名利场》,贝姬·夏普这个形象简直刻进了脑海里。她就像一只在名利场上翩翩起舞的蝴蝶,用尽心思往上爬,却又始终逃不开命运的捉弄。萨克雷的笔触太毒辣了,把上流社会的虚伪面具一层层剥开,露出里面发霉的芯子。"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演着自己的角色,区别只在于有人演得真诚,有人演得虚伪。"读到这里时,我不禁想起身边那些戴着面具生活的人,包括我自己。 转向《潘登尼斯》时,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讽刺。年轻的潘登尼斯怀揣文学梦想闯荡伦敦,却在现实面前一次次碰壁。萨克雷把他从天真到世故的转变写得入木三分,那些看似幽默的笔调里,藏着深深的悲悯。"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不在于梦想破灭,而在于最终变成了自己曾经最厌恶的那种人。"这句话让我反复咀嚼,想到自己也曾为现实妥协过什么。 用品茶的心态读讽刺文学。好的红茶需要慢慢啜饮,第一口觉得苦涩,第二口尝到回甘,第三口才能品出层次。读萨克雷也是这样,乍看是辛辣的讽刺,细品却能尝到对人性的理解,再回味又发现其中暗藏的温情。就像他笔下的老处女,表面刻薄,内心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柔软。 记得读到最后部分时,正值阴雨连绵的下午。窗外的雨滴敲打着玻璃,书里的世态炎凉在眼前流转。萨克雷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既能把人性最不堪的一面撕开给你看,又能让你在嘲笑之余心生怜悯。那些看似夸张的人物,细想之下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我们或多或少都是他笔下的"庸人",在名利场中打转而不自知。 两个译本都很出色,特别是对维多利亚时期俚语的注释相当详尽。读着读着,常常会为某个绝妙的双关语会心一笑,又为某段入木三分的描写陷入沉思。萨克雷就像个老练的魔术师,用幽默的幌子表演着最残酷的人性魔术。当幕布落下时,观众的笑声里总带着几分苦涩的自省。这样的阅读体验,确实配得上"经典"二字。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庸人之书》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