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先知
先知
纪伯伦

先知

纪伯伦  

《限制》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于1923年创作的英文散文诗集。全书以先知阿尔穆斯塔法即将离开奥法利斯城时与民众对话的形式,探讨了爱、婚姻、自由、死亡等28个主题。其融合东西方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和纪伯伦亲绘的12幅插画,使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精神文学经典之一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6630
面对《先知》,所有的感叹都显得多余。最深刻的智慧往往藏在最简单的语言里,纪伯伦做到了,我们只要安静聆听就好。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文字不复杂,但每一句都值得琢磨。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停下来,看着某个句子发呆。 这是一本诗,也是一本哲学。更准确地说,是用诗的形式讲述人生的道理。爱情、婚姻、孩子、工作、自由,这些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纪伯伦都用他独特的方式给出了解答。 前几章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孩子,他说孩子虽然经由父母而来,却不属于父母。关于婚姻,他说要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这些观点现在看依然很有启发。 中间几章转向更抽象的话题。关于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河流,我们只能顺流而下。关于痛苦,他说痛苦是打破外壳的必经之路。这些话说得很直接,但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最后几章谈到信仰和死亡。关于死亡,他说死亡不过是掀开面具。关于信仰,他说信仰是心里的绿洲。这些话让人平静,也让人思考。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2212
我在想,如果身处纪伯伦笔下的时代,能否像他一样用诗意的语言道破生命的本质?当他说"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时,那种穿透表象的智慧,是经历了怎样的灵魂淬炼才获得的?这本《先知》不像普通的哲理书,它用丝绸般的文字包裹着铁锤般的真理,每一句话都轻轻叩击着我的心门。 纪伯伦让我看见,真正的先知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是像朋友般与你促膝长谈的智者。他谈论婚姻时说"要彼此相爱,但不要做成爱的锁链",这种充满张力的表达既温柔又犀利。我常想,现代人把婚姻要么神圣化要么庸俗化,却很少能像他这样,在寥寥数语中道出平衡的智慧。那些关于孩子、工作、自由的箴言,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生活中所有自相矛盾的盲点。 昨晚和同事争论996工作制时,我突然想起书中那句"工作是爱的具现"。多少人像被蒙住眼睛的驴子,在工作的磨坊里转圈,却忘记了工作本应是生命之歌的乐章?纪伯伦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告诉我们:"你们常听人说,工作是祸殃,劳动是不幸。我却要对你们说,你们工作的时候,你们完成了大地的深远的梦之一部。"这种超越时代的洞见,让现代职场异化的我们汗颜。 最打动我的是他对痛苦的理解:"你的痛苦是那包裹着你悟性的外壳的破裂。"这让我想起去年失业的低谷期,当时觉得天都塌了,现在回头看才发现,正是那些裂缝让光照进了我的生命。纪伯伦的文字就有这样的魔力,把最深的伤痛写成最美的诗篇。合上书时,感觉不是读完了一本书,而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沐浴。这样的作品,值得放在床头常读常新。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1066
当我翻开纪伯伦的《先知》,那些关于爱与婚姻的箴言像晨露般清新。但若只把这本书当作心灵鸡汤来读,未免辜负了先知阿尔穆斯塔法的深意。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先知,而我们这个被算法支配的时代尤其如此。读到"爱不给什么,只给予他自己"时,我突然意识到现代人把爱情变成了多么功利的东西。我们用约会软件计算匹配度,用彩礼衡量诚意,却忘了爱本身就是目的。先知说工作是"用爱织成的 visible",可我们却把工作异化成996的牢笼。那些关于子女的告诫更让我震撼——"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的屋子里",而我们却用学区房和补习班囚禁了孩子的翅膀。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用诗意的语言道破了我们时代最痛的伤疤。读完后,我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被社会规训的现代人,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活出先知所说的那种"用生命之杯斟满自己的酒"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总能唤醒我们内心沉睡已久的追问。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2710
这本书讲了很多大道理,但读起来像在听一个老头说教。他站在高处指点人生,告诉你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可这些道理谁不知道呢?问题在于现实根本不是这样。他说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可哪个父母能真的放手?他说工作要带着爱,但大部分人工作只是为了活下去。他把世界想得太简单了。书里还总用"先知"这个词,好像作者真的比普通人高明。实际上这些观点既不新鲜也不实用。最让人难受的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语气,仿佛在施舍智慧给凡人。整本书就像一场精心包装的鸡汤演讲,听起来很美,落到现实里什么用都没有。读完后只觉得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干点实在的事。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8074
"用东方智慧抚慰西方心灵的诗人"——有人这样评价纪伯伦。但读完《先知》后,我反而更加困惑了。这部被称为"东方圣经"的作品,真的能像宣传的那样给人带来启示吗? 书中那些关于爱、婚姻、孩子、工作的箴言,初读时确实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细想起来,很多观点就像精美的糖果包装纸——漂亮是漂亮,却嚼不出什么实质内容。比如"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这种说法在今天的育儿理论中早就被说烂了,实在算不上什么惊世骇俗的见解。 不得不承认,纪伯伦的文笔确实优美。那些充满诗意的比喻,像"爱不给什么,只给予他自己"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就像在听一首舒缓的小夜曲。但问题在于,整本书都在用这种朦胧的诗意语言探讨人生课题,反而让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故意把简单的道理说得玄而又玄?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神秘主义倾向。那些关于灵魂、宇宙、永恒的说教,既不像佛教那样有系统的修行方法,也不像基督教那样有具体的教义指导。读着读着,我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哲学,而是在看一本高级的星座运势解析。 说实话,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天。每次被其中某个段落打动后,翻到下一页又立刻陷入新的困惑。也许就像朋友说的,这种书需要配上烛光和香薰才能读懂?或者在某个深夜突然顿悟?反正以我现在的阅历,实在很难完全领会其中所谓的智慧。 或许几十年后再重读会有不同感受吧。但就目前而言,我只能说:这部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作品,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装帧精美的谜语书。
2025年07月07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