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维安·格雷
维维安·格雷
本杰明·迪斯雷利

维维安·格雷

本杰明·迪斯雷利  

维维安·格雷(Vivian Gray)是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的第一本小说,由亨利·科尔本( Henry Colburn)于1826年出版。最初是匿名出版的,表面上是由所谓的“时尚人物”出版,第1部分在伦敦社会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当代审稿人对文本中包含的众多独奏主义感到怀疑,最终将年轻的迪斯雷利(没有在高中社会中移动)为作者。迪斯雷利(Disraeli)在第二卷中继续以1826年的第二卷和1827年的三卷继续。 1826年版的魅力和新鲜感。这本书是讨论灾难的政治和文学生涯的经常进行的试金石。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7180
一个年轻人的野心与迷失,是男人们追逐权力、名声、爱情、财富、地位、冒险、征服、虚荣、满足与空虚。维维安在社交圈中游走,用才智交换机会,用魅力换取青睐。这故事也是女人们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挣扎,她们被吸引又被伤害,渴望关注又害怕背叛,付出真心却得不到回应。每一段对话都充满算计,每一场相遇都暗藏目的。维维安在上升的路上越走越远,却越来越困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得到了很多,但似乎又什么都没得到。周围的人都在利用他,他也在利用别人。他以为自己在掌控一切,实际上可能只是被命运推着走。多年以后,当他回想起最初踏入伦敦社交圈的那一刻,也许会发现当时的自己根本不明白将要面对什么。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33573
本杰明·迪斯雷利的《维维安·格雷》像年轻人初入社会的步伐,充满锐气却也带着不必要的莽撞。主角维维安的野心和冲动都是不加掩饰的,他想要成功,想要证明自己,这种劲头让整本书充满年轻的活力。故事里有许多不成熟的算计和失策,但这些失败反而让角色更加真实。 相比之下,迪斯雷利后来写的政治小说就显得沉稳许多。《维维安·格雷》里有太多作者自己的影子,迪斯雷利把自己年轻时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社会地位的追求都写进了主角身上。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在成熟作家身上很少见到,更像是年轻人才会有的坦诚。 虽然这本书的情节有时显得夸张,人物也有些理想化,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它充满感染力。读者能看到一个年轻人如何在社会上横冲直撞,如何在挫折中学习成长。维维安犯的错误和取得的成功都让人产生共鸣,因为每个人年轻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9723
读《维维安·格雷》时常想起那些在名利场中迷失的年轻灵魂。迪斯雷利笔下的主人公既是野心家又是牺牲品,他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在欲望与理想之间的撕扯。政治与爱情不过是表象,作品真正揭示的是人性永恒的困境:我们总是渴望摆脱枷锁,却不知自己正亲手锻造新的镣铐。这种清醒中的沉沦比纯粹的堕落更令人心悸,因为它道破了每个追梦者的宿命——我们终究要在幻灭中认识自己。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98452
《维维安·格雷》作为迪斯雷利的成名作,虽然被贴上“政治讽刺小说”的标签,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让人大失所望。最明显的问题是主角塑造十分失败。维维安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的人格特征,他一会儿是野心勃勃的政客,一会儿又变成伤春悲秋的诗人。作者试图展现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结果却让读者完全无法理解角色的行为动机。维维安在政界和社交圈的各种操作显得十分突兀,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解释。 情节发展同样令人困惑。故事中充斥着大量没有意义的社交场景描写,这些内容占据了太多篇幅。当真正重要的政治阴谋发生时,作者反而草草带过。比如维维安与德·布瓦西的冲突本该是全书高潮,却被处理得像一场闹剧。读者期待的政治角力和思想交锋都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对话和突然的反转。 写作风格也存在严重缺陷。迪斯雷利喜欢使用冗长复杂的句子,却经常表达不清核心意思。很多段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勉强理解,这严重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更糟糕的是,作者总是忍不住跳出来发表个人观点,这些突如其来的议论打断了故事的正常发展。当读者刚进入状态,就会被大段的政治说教硬生生拉回现实。 书中女性角色的刻画更是糟糕透顶。所有女性几乎都是脸谱化的存在,要么是天真愚蠢的富家女,要么是工于心计的交际花。维维安的母亲和未婚妻这两个重要角色,明明应该有不少戏份,却始终停留在表面描写。她们的言行举止完全不符合常理,更像是作者用来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8886
"命运是个精明的商人,它给予你的每一份礼物,都会在账单上清晰地标明价格。"——维维安·格雷在舞会上对追求者说的这句话,恰如这部小说本身:一场华丽盛宴背后隐藏着精心计算的代价。
2025年08月01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