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丁山的拿破仑
知书房
诺丁山的拿破仑
G.K.切斯特顿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在诺丁山那间狭小的公寓里,他筑起了一个帝国,而这位矮小的皇帝,用二手书店的油墨香征服了整个世界。”
好了,终于读完了这本充满奇思妙想的《诺丁山的拿破仑》!
我不管文学评论家们怎么评价切斯特顿的侦探小说,也不管布朗神父系列在推理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多高,对我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下午茶——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藏着让人拍案叫绝的智慧闪光。虽然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故事节奏太慢,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从容不迫的叙事方式,才让每个反转都显得格外精彩。
读着读着,我常常忍不住笑出声来。切斯特顿笔下的伦敦诺丁山区,简直就是一个充满魔法的现实世界。那个其貌不扬的布朗神父,用最朴素的逻辑破解最离奇的案件,这种反差萌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相比现在流行的那些充斥着血腥暴力的犯罪小说,我更喜欢这种充满英式幽默的推理故事。它让我想起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但比福尔摩斯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担心会看不懂。毕竟这是上世纪初的作品,文化背景和现在差别很大。但切斯特顿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把深刻的哲学思考包装在轻松幽默的故事里。比如那个著名的"隐形人"理论——为什么邮差最不容易被注意到?这种观察角度太独特了!读完后我走在街上,都会不自觉地用布朗神父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说到这,不得不提现在市面上那些所谓的"烧脑"推理小说。很多作者为了追求复杂而复杂,把案子设计得像迷宫一样,最后给出的解答却牵强附会。但切斯特顿不一样,他的谜面看似天马行空,解答却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就像书里那个"消失的教堂"案件,答案揭晓时我简直想给作者鼓掌——原来真相一直就在眼前,只是我们被惯性思维蒙蔽了双眼。
这让我想起最近读的其他推理作品。东野圭吾的社会派推理固然精彩,但有时候太过沉重;阿加莎的波洛系列固然经典,但模式化略显严重。而切斯特顿的布朗神父,就像一位智慧的老朋友,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人生道理。特别是书中关于"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凶手"的论述,放在今天看依然充满启发性。
当然,我也理解为什么有些读者会觉得这本书"过时"。毕竟现在的阅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更习惯那种一章一个高潮的刺激。但我觉得,偶尔放慢速度,品味这种需要细细咀嚼的文字,反而是一种享受。就像喝惯了速溶咖啡的人,第一次品尝手冲咖啡时可能会不习惯,但慢慢就会爱上那种层次丰富的口感。
读完之后,我特别想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尤其是那些觉得古典推理小说太沉闷的年轻人,这本书绝对会改变他们的看法。它既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刻板,也没有现代小说的浮躁,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作家都说受到切斯特顿的影响——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让你在笑过之后陷入思考。
最后想说,切斯特顿教会我用新的眼光看待平凡的事物。就像书中布朗神父说的:"真实的奇迹不是违反自然规律,而是通过自然规律展现的。"这句话我记在了读书笔记的扉页上,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在这个追求感官刺激的时代,能遇到这样一本既有趣又有深度的书,真是一种幸运。
"爱情就像战争,容易开始,却难以结束。"
说实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切斯特顿塑造的这个拿破仑跟我印象中的历史人物完全不是一回事。书里的人物像是一群穿着19世纪衣服的现代人,说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主角拿破仑更是奇怪,他的行为动机让人摸不着头脑,前一秒还在忧国忧民,下一秒就开始讨论下午茶。
配角的处理更让人困惑。露西这个角色本该很重要,但她的出场总让人觉得可有可无。每次她说话我都得翻回去看看前面发生了什么,因为她的台词跟情节发展经常对不上。其他人物也是这样,他们在该严肃的时候开玩笑,在该轻松的时候突然变得深沉。
故事背景设定在诺丁山,但这个地点除了名字之外跟现实中的诺丁山没什么关系。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写街道和建筑,但这些描写对理解故事没有任何帮助。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些描写是为了凑字数,因为删掉它们完全不影响剧情。
情节发展也很混乱。前半部分一直在铺垫某个重大事件,结果到了关键处却草草收场。我期待看到拿破仑展现领导才能的场面,结果只看到他在阳台上发表了一段不知所云的演讲。之后的情节走向更加随意,重要的事件往往发生在对话里,而不是真正展现出来。
最让人失望的是结局。前面埋下的伏笔一个都没用上,所有矛盾都以最平淡的方式解决了。拿破仑最后做出的决定跟他的性格完全不搭,感觉作者是写到一半突然不想写了。看完最后一章我坐在那里发了半天呆,试图理解自己到底看了个什么故事。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排练不足的话剧。演员们都很卖力,但剧本实在太糟糕了。每个人物都在说一些很有哲理的话,但这些话放在故事里显得特别突兀。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可能是在讽刺什么,但讽刺的对象又模糊不清。
面对《诺丁山的拿破仑》,所有的幽默小说都显得如此单薄,最睿智的讽刺就是对社会的解构,切斯特顿如此,我们这些读者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很少看一本书能有这样的轻松感,那是一种阅读的享受,现在又体验到了。这是一部侦探故事,这也是一部社会寓言,这还是一种文化批判。
小说一开始,作者描绘了伦敦郊区的日常生活,而平凡的布朗神父在平静小镇上遇到了离奇的案件。表面上是拿破仑崇拜者的疯狂行为,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随着案情发展,作者展开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关于阶级对立的问题,关于信仰危机的问题,关于现代文明的问题。特别是对"拿破仑崇拜"的描写,是用荒诞情节为那个时代的精神空虚寻找一个出口。
所有的讽刺指向的都是最普遍,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现象。而就是这些最普遍,最容易被忽视的现象往往让社会陷入困境。布朗神父用他独特的视角,看穿了案件背后的真相,也看透了人心深处的迷茫。
切斯特顿的笔触既轻松又深刻,他不需要刻意营造悬疑气氛,就能让读者跟着思考。书中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其实都在反映现实社会的荒谬。这种举重若轻的写法,让人在发笑之余不由得陷入沉思。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