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自传
达尔文自传
查尔斯·达尔文

达尔文自传

查尔斯·达尔文  

本书是一部达尔文亲笔撰写的自传,主要讲述了这位挑战“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进化论鼻祖的一生,全书以其年少时对自然科学萌发兴趣为开头,到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又以其提出轰动生物界的生物进化论而收尾,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历史责任感:他的一切努力和研究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目前的新纪元,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06665
合上这本泛黄的自传已经多日,那些文字却像藤蔓般缠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位科学巨擘波澜壮阔的探索历程,却不料迎面撞上的是如此矛盾、如此犹豫、如此充满自我怀疑的灵魂。这哪里是教科书里那个笃定自信的进化论奠基人?分明是个在信仰与理性间反复挣扎的普通人。 达尔文对宗教信仰的摇摆态度简直令人瞠目。谁能想到,这位彻底颠覆人类起源认知的科学家,年轻时居然差点成为牧师?更讽刺的是,他在自传中反复强调自己从未放弃对上帝的信仰,却又在私人信件里承认越来越倾向于不可知论。这种言行不一让我不禁怀疑:究竟是时代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做出这番姿态,还是这位伟大的观察者在面对终极问题时,也像普通人一样需要心理安慰? 我向来认为,真正的思想革命者应当像伽利略那样"然而它确实在转动"的坚定,或者像布鲁诺那样甘愿为真理赴死的决绝。而达尔文在自传中表现出的谨慎与迟疑,与其说是科学家的审慎,不如说是某种精神上的怯懦。特别是读到他对发表《物种起源》的犹豫——竟然因为担心影响妻子的宗教信仰而搁置二十年!这种优柔寡断简直让人怀疑:如果没有华莱士那封催命般的来信,进化论是否永远会被锁在他的抽屉里? 这让我想起牛顿晚年沉迷炼金术的荒唐,或是爱因斯坦拒不接受量子力学的固执。天才的盲点往往比常人更为显著,就像阳光越强烈阴影就越深邃。达尔文在自传中流露出的维多利亚时代绅士的保守气质,与他在科学领域展现的革命性思维形成了可笑的反差。他可以对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雀鸟进行长达数年的细致观察,却对同时代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视而不见;他能够精确记录藤壶的每一个细微特征,却对身边女性科学家的贡献只字不提。 最令我难以接受的是他对婚姻的功利主义计算。那张著名的"结婚与不结婚利弊对照表"简直像商人的资产负债表,把感情量化成可计算的得失。这种将情感也纳入自然选择框架的冷酷思维,让人不禁怀疑:在他眼中,人类是否终究只是更聪明的动物?当他把自己的儿女当作观察对象,记录他们表情发育的过程时,可曾想过这首先是他血脉相连的骨肉? 但或许正是这种矛盾造就了达尔文的伟大。他不是神坛上完美无缺的雕像,而是一个充满人性弱点的凡人。他的犹豫给了我们重新审视进化论的机会——如果连创立者都如此谨慎,我们这些后来者又有什么理由将其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在气候变化导致物种加速灭绝的今天,达尔文笔下的"缓慢渐变"理论是否也需要某种修正?正如他在自传中不断自我修正观察结论一样,科学本身不正是在持续质疑中前进的吗? 掩卷沉思,我突然理解了这本自传的价值所在。它不像居里夫人笔记那样闪耀着献身科学的光辉,也不像爱因斯坦书信集充满智慧的火花,而是一个真实的人在理性与情感、信仰与怀疑、勇气与怯懦之间的摇摆记录。这种不完美恰恰构成了最动人的真实——毕竟,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从来都不是完人,而是那些敢于直面自身局限的勇者。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2853
"在自然界的大书卷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既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查尔斯·达尔文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1888
作为一位科学家,达尔文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年轻时热衷于地质学和博物学,此后发现了物种进化的秘密。这个发现给他带来巨大压力,因为他知道这会动摇宗教的根基。他花费几十年时间收集证据,反复验证自己的理论。最终他选择发表《物种起源》,尽管可能招致批评。在这本自传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研究者形象:谨慎、勤奋、勇于坚持真理。他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无惧外界非议的勇气。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51930
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内容太平淡,没有起伏。达尔文写自己的经历像在记流水账。生活细节太多,重点不突出。文笔也不吸引人,读着很累。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6979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这句出自达尔文自传的箴言,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位科学巨匠传奇人生中最为纯粹的光芒。在这部被誉为"科学家的心灵史"的自传中,达尔文以罕见的真诚与谦逊,带领读者穿越进化论诞生前那个思想禁锢的时代,展现了一个科学革命者如何用四十年的坚持打破人类认知的藩篱。 不同于一般伟人传记的宏大叙事,这位揭开生命奥秘的学者用近乎唠家常的笔调,还原了颠覆性思想背后真实的生命轨迹:从爱丁堡医学院的逃学生,到贝格尔号上晕船的博物学家;从因理论争议而失眠的焦虑者,到花园里痴迷观察藤壶的古怪绅士。书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对妻子爱玛的深情告白、与子女观察蚯蚓的日常、甚至记录自己健康恶化的症状——都让一个立体丰满的达尔文跃然纸上。 尤为珍贵的是,这部晚年写就的自传完整呈现了科学发现背后的思维炼金术。达尔文用大量篇幅描述自己如何培养"发现微小异常现象的特殊直觉",如何将马尔萨斯人口论与地质观察奇妙结合,这种思维过程的袒露,比《物种起源》本身更具启示意义。当读者看到进化论这个震撼世界的思想,最初竟萌发于他随手记下的"物种可能变异"的潦草笔记时,更能理解科学突破与日常思考的深刻联结。 在知识碎片化的当代,这部自传恰似一剂清醒剂。达尔文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科学精神不在于瞬间的灵感迸发,而在于对微小现象的持久凝视,在于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更在于敢于将"亵渎神明"的假设坚持四十年的勇气。当他说"我的头脑变成了一种从大量事实中榨取普遍规律的机器"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枯燥的学术机器,而是一个永葆好奇心的老顽童对世界持续的热情。 这部自传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在于它打破了"天才神话"。达尔文坦诚自己的记忆力"差得足以让所有老师绝望",承认发表理论时的恐惧,甚至列出"年轻时热衷打牌远胜读书"的糗事。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的科学之路对普通人而言反而更具可接近性——伟大的思想原来可以诞生于平凡的坚持,惊天理论也能肇始于花园里的日常观察。 在这个求快求变的时代,达尔文用他的生命手稿提醒我们:思想的进化没有捷径,真理的发现永远需要"缓慢却持续的思考"。当合上这本充满人性温度的自传,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进化论之父,更是一个在质疑声中坚守真理、在病痛折磨下笔耕不辍、直至生命终点仍在观察蚯蚓的纯粹求索者。正如他写在自传末尾的那句朴素告白:"我一生中主要享受和唯一职业,始终是科学研究。"这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求知精神,或许才是达尔文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2025年07月23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