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社会科学
历史
文学
科学
全部
政治学
经济学
心理学
社会学
人类学
管理学
教育学

通往奴役之路
知书房
哈耶克 著
《通向奴役的道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我们知道,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存在的这种缺陷,日后也为作者本人意识到,他在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处涉及这个难题,试图将古典自由主义与“进化”的主题结合起来。至于这一尝试成功与否,尚有待评说,但哈耶克及其著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牛奶可乐经济学
知书房
罗伯特·弗兰克 著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我们在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人们对经济学的理解。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高于男模特。
虽说很多人以为经济学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可它的基本原理简单又实际。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本书收录的100多个事例是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在自己的经济学概论课上布置的书面作业,他要求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人们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并将之写成普通人一看就懂的500字短文。仔细阅读本书,将教会您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
如果你正在犹豫是否去商场的折扣卖场,如果你正在为买博物馆套票举棋不定,如果你正在为租婚纱还是买婚纱犯愁,如果你正在考虑换一份清闲的工作……那么这本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繁荣的代价
知书房
彼得·伯恩斯坦 著
《繁荣的代价》是美国金融史学家彼得·伯恩斯坦创作的金融学专著,作为“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本书通过分析美国20世纪经济发展案例,系统探讨政府财政支出与私人消费间的矛盾及平衡策略,提出公共服务与税负分配的经济学解决方案。
该书内容包含6个核心章节及附录统计数据分析,涵盖财政政策评估、税负影响测算等议题,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评价为“理解政府财政运作的必读之作“。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知书房
约翰·凯恩斯 著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经典著作,它的发表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凯恩斯革命”。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一种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失业是因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是因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前者是指投资利润率的下降,后者是指人们保留现金偏好。凯恩斯提出:“只要政府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实行公共开支和经济军事化,就可解决失业问题,化解经济危机。”这一理论为各国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理论
知书房
约瑟夫·熊彼特 著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约瑟夫·熊彼特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此书最先以德文发表于1912年,修订再版于1926年,越数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 1934年,以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现在的中译本,据此英译本译出。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 “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作为副标题,涉猎范围可谓极其广泛。但是书中最具特色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所提出的“创新理论”。
全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第二两章最为重要,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特别是第二章 ,对经济发展,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 “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涵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熊彼特都作了开创性的精辟的论述,既是理论上的探讨,也是历史发展过程的概述。
第三、 四、五各章则进一步分别阐述了信贷与资本,企业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创新理论”就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
知书房
罗伯特·席勒 著
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的经典经济学著作。与《叙事经济学》一道,构成了其以行为经济学为主体的学术思想。
《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剖析了房地产行业是如何泡沫化,进而引发市场崩溃的。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次贷危机爆发前的10年间,不断高企的房价使得人们非常自负,大多数人,包括评级机构在内,都认为房价不可能下跌。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导致人们对于存在的风险以及潜在的高额债务视而不见。房地产泡沫,以及促使泡沫产生并扩大的心理因素,是这场危机的真正原因。
席勒认为非理性繁荣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源,也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金融危机的症结。如果人类不抑制自己的本性,就会催生经济泡沫,也会被泡沫破裂伤害。人性的本能缺陷导致我们无法正确地管理风险,由此才引发了金融危机。
面对这次巨大的危机,席勒提出了应对危机的短期解决方案,以及防范下一次危机的长期解决方案。通过政府的各项措施使经济重归正轨只是权宜之计,长期的变化应该使得金融体系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运作得更好。他提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方案,包括创建新型的经济测量单位,预防人们产生“房价不会下跌”这样的错觉,以及为政府融资提供更好的方式,设计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等。他认为,应通过一系列针对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抑制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有闲阶级论
知书房
索尔斯坦·凡勃伦 著
《有闲阶级论》为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代表作之一,于1899年出版。
通过讨论有闲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地位和价值,本书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之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也奠定了凡勃伦主要著作的理论基础。
《有闲阶级论》对社会的辛辣批评在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对我们理解时下的社会仍不失为绝佳参考。

增长的极限
知书房
德内拉·梅多斯 著乔根·兰德斯 著丹尼斯·梅多斯 著
《增长的极限》是美国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等人合著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72年。
《增长的极限》全书除引言外共分5章:指数增长的性质;指数增长的极限;世界系统中的增长;生产技术和增长的极限;全球平衡状态。在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方面,该书基本上以福雷斯特1971年出版的《世界动态学》一书为蓝本,因此,福雷斯特和梅多斯等人的理论被合称为“福雷斯特——梅多斯模型”。

从优秀到卓越
知书房
吉姆·柯林斯 著
管理学的经典著作,通过严谨的研究分析了那些成功从优秀跨越到卓越的公司所共有的特质和关键决策,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实践框架。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
知书房
卡洛·M. 奇波拉 著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1000-1700》,作者为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系统考察了中世纪至工业革命前欧洲社会经济结构演变及其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知书房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著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该著作包括12篇论文,它们所讨论的问题,涉及社会与道德哲学、社会科学方法、纯粹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等方面。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阐述作者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以及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大论战中他的代表性论点。

致命的自负
知书房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著
哈耶克晚年著作,批判了社会主义是“致命的自负”,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学说和自发秩序理论,强调了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