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05221
2025年09月04日
读《贵族之家》的过程让我很矛盾。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屠格涅夫写景确实厉害,那些俄罗斯庄园的描写像油画一样在眼前展开;另一方面,整本书弥漫着令我烦躁的贵族式无病呻吟。主人公拉夫列茨基的苦闷,本质上就是吃饱喝足后的精神空虚。 先说优点。书中对丽莎这个人物的塑造很成功。她那种宗教式的自我牺牲,比男主角的忧郁更有真实感。特别是她最终选择进修道院的结局,算是全书最有力量的情节。俄罗斯文学里这种女性形象总是比男性角色更鲜活。 但是问题太多了。拉夫列茨基这个人物简直集合了所有令我厌恶的特质。他口口声声要改革农奴制,实际做的就是在自己庄园搞些不痛不痒的改良。这种虚伪和《瓦尔登湖》里的梭罗异曲同工——都是既得利益者的自我感动。更可笑的是他对待感情的态度,对妻子瓦莲卡的厌恶写得理直气壮,转头又能对丽莎产生"崇高爱情"。这种双重标准令人作呕。 书里对农奴的描写尤其让人不舒服。屠格涅夫确实比同时代作家进步,但他笔下的农奴仍然像风景画里的点缀。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衬托贵族的善良或罪恶。最讽刺的是,当拉夫列茨基在思考人生意义时,那些真正在劳作的人根本没有出现在他的视野里。 最难以接受的是全书的情感基调。那些没完没了的忧郁、犹豫、忏悔,本质上就是特权阶级的奢侈病。当普通人为生存挣扎时,这些贵族在为自己的道德瑕疵唉声叹气。这种情绪在今天的语境下显得尤其可笑。
贵族之家
知书房
贵族之家
伊凡·屠格涅夫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巴黎伦敦落魄记
知书房
巴黎伦敦落魄记
乔治·奥威尔 著
《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奥威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纪实性作品。对英国殖民体制感到彻底厌恶绝望后,奥威尔的文学梦在几经挫折的情况下终于首度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巴黎和伦敦的经历可以看成是奥威尔为自己曾经为殖民体制服务的忏悔和救赎之旅。奥威尔曾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忠实信徒,或许奥威尔刻意选择流浪和挨穷是对自己能否坚持贯彻社会主义理想的考验。巴黎和伦敦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最繁华之地,社会底层的贫穷和困顿令人触目惊心。奥威尔愿意深入社会底层,与劳苦大众平等相待的真诚态度在英国左翼文学作家中实属另类,也正是这份精神,使《巴黎伦敦落魄记》读来分外真实,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红与黑
知书房
红与黑
司汤达 著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个人与社会间的对抗是《红与黑》的中心主题。该书向传统习俗挑战,谴责了社会价值的虚伪。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法国的社会风气。小说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反映政治小说。《红与黑》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先河,形成了一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发展到注重心理描写与情绪抒发。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庸人之书
知书房
庸人之书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 著
《The Book of Snobs》是英国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于1848年发表的讽刺文学作品,中文译名为《庸人之书》。该书通过虚构故事与杂文结合的创作形式,系统批判了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虚荣与势利现象 ,其尖锐的讽刺风格与作者代表作《名利场》一脉相承 。书中首次使"snob"(势利者)成为广泛流行的社会批判术语,并创造斯诺伯利上校等典型形象解构维多利亚社交礼仪的虚伪性 。该书被学术界视为细节丰富的时代肖像,至今仍是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 。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