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之书
知书房
庸人之书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当翻开《庸人之书》时,若仅仅将其视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讽刺,未免辜负了萨克雷的深意。这部作品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将人性的庸常与伟大同时呈现。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在名利场中挣扎的贝基·夏普们,何尝不是现代职场中戴着精致面具的我们?萨克雷用手术刀般的笔触剖开了体面社会的虚伪,但更令人深思的是,他并未完全否定这种庸常。就像今天,我们既嘲笑社畜文化,又不得不参与其中。这种矛盾恰恰证明:承认平庸或许是通往真实的第一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批判庸俗,而在于理解庸俗背后的生存逻辑。当名利场的帷幕落下时,我们都是演员,也都是观众。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荒诞感,让这部19世纪的作品在当下依然能引发强烈的共鸣。
"给维多利亚时代虚伪道德画了一幅精准肖像的讽刺大师"——这个评价放在萨克雷身上再合适不过。《庸人之书》就像一把解剖刀,把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道德溃烂剖开给世人看,但说实话,这把刀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钝了。
小说的核心人物贝基·夏普确实塑造得令人难忘,这个步步为营向上攀爬的冒险家,让我联想到《纸牌屋》里的弗兰克·安德伍德。但问题在于,萨克雷对这个人物的刻画太过用力,以至于整部小说都笼罩在一种刻薄的道德说教氛围中。作者仿佛站在上帝视角,对每个角色都投以讥讽的目光,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实在让人不适。
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相当煎熬。萨克雷那种絮絮叨叨的叙事方式,不断跳出来对读者说教的口吻,活像是个喋喋不休的老学究。更糟糕的是,小说充斥着大量现在看来已经过时的道德评判,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尤其令人皱眉——要么是天真愚蠢的艾米莉亚,要么就是心机深沉的贝基,这种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在今天看来实在太过粗浅。
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在当时确实具有革命性,它撕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假面。但时过境迁,小说中那些曾经犀利的讽刺,如今读来却显得做作又刻意。特别是结尾处突如其来的道德审判,简直就像是为了迎合当时读者口味而硬加上去的。
我花了整整两周才勉强读完,中途无数次想要放弃。不得不说,经典作品确实需要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理解,但即便考虑到时代局限,这部小说中弥漫的那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还是让人难以忍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萨克雷的声望远不如他的同时代人狄更斯——后者至少懂得如何让故事自己说话。
"平凡者的故事里藏着整个世界的秘密。"
一个家族的兴衰,是男人们追逐名利的故事,他们投机取巧,沉迷赌博,在社交场上虚与委蛇。他们想往上爬,却总是被自己的平庸绊倒。女人们也不轻松,她们精打细算,勉强维持体面,却总被现实打脸。每一代人都在重复相似的错误,以为自己是例外,结果还是落入俗套。书中的人物让我困惑,他们明明知道自己在做蠢事,却停不下来。我看到他们为了一点小利益争得头破血流,觉得很可笑。但笑完之后又觉得可悲,因为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故事里的人都在装模作样,假装自己很重要,其实谁都不在乎谁。最让我难受的是,他们偶尔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可笑,但很快又继续装下去。
看萨克雷的《庸人之书》就像被迫参加一场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茶会,桌上摆满了精致的瓷器,但里面的茶水早就凉透了。我读的是荣如德的译本,虽然这个版本在学界口碑不错,但依然让人读得浑身难受。最要命的是那些装腔作势的对话,贝姬和爱米莉亚吵架时突然冒出一句"您这卑鄙的造谣者",活像两个木偶在背台词;更可笑的是罗登这个粗人,明明是个兵痞子,说话却文绉绉地来一句"我对此表示最强烈的抗议"。这些翻译就像给街头混混套上了燕尾服,怎么看怎么别扭。更离谱的是有些地方又突然冒出"忒不地道""蔫不出溜"这种土得掉渣的方言,让整本书的语调像得了精神分裂。
书里的人名翻译更是灾难现场,同一页里能把杜宾翻译成德宾,乔治一会儿是乔治安娜的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她表哥。时间线也乱七八糟,滑铁卢战役前三个月的事情硬是被写成战后半年。最可笑的是把银行家奥斯本写成"尊贵的奥斯本勋爵",萨克雷要是知道自己的讽刺被翻译捧成了恭维,怕是要气得从坟墓里爬出来。
说到书本身,那些吹捧它"堪比《人间喜剧》"的评论简直是在诈骗。开头五十页就像在翻一本贵族家谱,人物走马灯似的出场又消失,看得人头晕眼花。相比之下,《包法利夫人》的开场就像一记精准的直拳,立刻让人进入状态。这本书倒好,非要先给你展示一整面墙的族徽才开始讲故事。网上那些说什么"英国版《红楼梦》"的评论纯属扯淡,至少《红楼梦》里的丫鬟都有自己的灵魂,而这书里的下层人物全是会走路的背景板。建议新读者前两百页直接看人物关系图就行,等贝姬开始勾引乔斯的时候才算有点看头。
从贝姬混进克劳莱家开始,剧情总算有了点起伏,但这本书堪称"反爽文教科书"。所有角色都在上演"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戏码,爱米莉亚善良得让人牙痒,最后却落得个守活寡的结局;贝姬坏事做尽,结尾居然还能在赌场里混得风生水起。男主角都宾就是个舔狗界的鼻祖,付出二十年青春就换来一句"你是个好人"。更可笑的是那些突如其来的爱情,前一页还在为亡夫守节,翻个页就和小鲜肉眉来眼去了。要说贝姬是绿茶,那爱米莉亚就是圣母癌晚期,丈夫尸骨未寒就能和仇人把酒言欢,还美其名曰"宽恕之美"。这种扭曲的三观简直是对读者智商的侮辱。
关于社会批判的部分,萨克雷的讽刺就像钝刀子割肉。他一边骂势利眼,一边又对贵族生活描写得津津有味。所谓的"名利场"批判,说到底就是个落魄贵族在酸葡萄。现在看这些对金融城的讽刺尤其可笑——当年被他嘲笑为暴发户的银行家后代,如今早成了真正的贵族。这种批判就像用羽毛掸子抽打花岗岩,连道划痕都留不下。
平心而论,这部"伟大名著"能流传至今确实有它的道理。七百多页的篇幅里至少人物性格还算统一,比那些写到后面就崩坏的通俗小说强些。但必须说清楚,这书的精华全在贝姬这条线上,其他部分都是注水的猪肉。战争描写像过家家,爱情戏码堪比三流言情,所谓的"社会全景"不过是给贵族老爷们拍写真集。要我说,与其硬啃这本散发着樟脑丸味的"经典",不如去看狄更斯,至少人家懂得什么叫真情实感。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