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我在想,如果我也像大卫·科波菲尔那样,从小就被继父虐待、被送去黑工厂当童工,我还能保持那份天真的善良吗?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总是过分美好得不像真人——即便在最黑暗的境遇里,大卫依然能遇见天使般的房东太太、仗义的朋友、最终还靠写作逆袭成名。这真的可能吗?还是说这只是维多利亚时代读者们需要的励志童话? 这本小说最让我不适的是它对苦难的美化。被继父用皮带抽打后,大卫的记忆里居然满是"阳光透过阁楼窗户"的温暖画面;在酒厂做苦工时,他还能注意到"老鼠在麦堆里嬉戏"的可爱场景。这太不真实了。现实中的创伤不该是被玫瑰色滤镜柔化后的产物,那些被碾碎的童工们,有几个能像大卫这样幸运地遇到贵人相助?狄更斯用轻盈的笔触描写沉重的人生,这算不算对真实苦难的消解? 更讽刺的是,当大卫最终跻身上流社会,他对待底层仆人的态度简直和当年虐待他的继父如出一辙。那个曾经发誓"永远不做冷酷大人"的孩子,终究还是变成了体制的一部分。也许这才是最真实的结局——我们都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最后却被世界改变了形状。 朋友说这是狄更斯的半自传,所以带着理想主义滤镜。但当我看到书中那些被随意牺牲的配角——比如终生瘫痪的佩格蒂先生,或是疯癫而死的达特尔小姐——就觉得这种选择性慈悲令人窒息。为什么主角总能获得救赎,而配角就必须承受厄运?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残酷吗? 合上书时我在想,我们推崇的经典文学,或许只是用精致文字包装的麻醉剂。它让我们相信善良终有回报,却闭口不谈那些真正被碾碎在时代车轮下的无名者。大卫的成功故事越是光明,照出的阴影就越发浓重。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