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梅拉 - 第二卷
知书房
帕梅拉 - 第二卷
塞缪尔·理查森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啃完《帕梅拉》第二卷,合上书的那一刻竟然有种解脱感。理查森这位18世纪的书信体小说大师,用女主角帕梅拉那没完没了的信件把简单的情节拉长到令人窒息的程度。每封信都在重复同样的主题:贞洁多么可贵,道德如何高尚,B先生多么可恶却又多么迷人。这种循环往复的叙事方式简直像极了当代某些人没完没了的朋友圈碎碎念。
不得不说,理查森对女性心理的刻画确实细腻得惊人。帕梅拉那些纠结矛盾的内心独白,把18世纪女性在婚姻与道德间的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但问题在于,这种细腻被放大到了夸张的程度——女主角动不动就晕倒、哭泣、写长篇大论的信件,活脱脱一个行走的"戏剧女王"。现代读者很难不对这种过度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感到疲惫。
更让人不适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道德说教。帕梅拉简直是个道德完人,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在彰显自己的美德。这种圣人般的形象在当代眼光看来实在太过刻意,甚至显得有些虚伪。特别是当她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个"可怜的乡下姑娘",却又处处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与修养时,这种矛盾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抛开这些槽点,必须承认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理查森开创了心理现实主义的先河,他那些冗长的内心描写为后世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关于阶级流动、女性地位的探讨至今仍具启发性。只是这些闪光点被淹没在了一堆道德说教和重复叙事中,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发掘。
读到最后我开始怀疑,也许问题出在我这个现代读者身上。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细细品味这种古典文学的耐心。但无论如何,强迫自己读完这本书的经历让我明白:有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可能更多是因为它们的历史价值,而非阅读乐趣。
情节拖沓,读着没意思。
帕梅拉的坚守终究获得了世俗的奖赏,这看似完满的结局却让人莫名怅然。理查森笔下的道德寓言太过工整,仿佛美德必然兑换成婚姻与财富。我们何尝不知,现实中清白的女仆多半沦为厨房里憔悴的剪影。当作者用精心设计的圆满来安抚读者,我反而看清了启蒙时代虚伪的道德经济学——贞洁被折算成嫁妆,虔诚被计量为社会晋升的筹码。这种精致的精神生意,比直白的堕落更令人窒息。
"美德是她唯一的嫁妆,却也是最高贵的陪嫁。"
“美德是最坚实的盾牌,也是最锋利的武器。” ——塞缪尔·理查逊在《帕梅拉》中展现了一场关于坚贞与诱惑的精神角力。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