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16561
2025年08月01日
终于硬着头皮啃完了这部号称心理现实主义巅峰之作的小说。说实话,合上最后一页时我长舒了一口气,倒不是被故事打动,而是庆幸这场漫长的文字折磨终于结束了。亨利·詹姆斯这位"文学巨匠"的晚期作品,简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字迷宫游戏,而读者就是那只永远找不到出口的老鼠。 首先得说说这个折磨人的叙述方式。詹姆斯晚期那种绵延不绝的长句,一个段落能绕出七八个转折,读到后面已经忘记前面在说什么了。特别是那些插入语套着插入语的句式,活像俄罗斯套娃,拆开一层还有一层。我怀疑作者是不是故意在考验读者的肺活量——毕竟要憋着一口气读完一个长达十余行的句子确实需要点本事。这种文风放在二十世纪初可能算前卫,但放在今天看来,实在有些故作高深。 故事本身其实挺简单:一个美国富豪的女儿嫁给意大利王子,后来发现丈夫和自己继母有染。但詹姆斯硬是把这么个可以三言两语讲完的故事,抻成了两卷本的大部头。最让人困惑的是,所有关键情节都发生在幕后,读者只能通过人物之间拐弯抹角的对话来推测发生了什么。这就好比看一场话剧,演员们都在讨论台上发生的精彩情节,而观众却只能看到空荡荡的舞台。 人物塑造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主角玛吉·韦弗就像个活在真空里的理想主义者,她对丈夫出轨的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开始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心理博弈。这种处理方式确实很"詹姆斯式",但实在不够人性化。更别提那个象征意味浓厚的金碗了,作者似乎把所有深意都塞进了这个道具里,结果反而让整个故事显得刻意做作。 翻译也是个问题。原著已经够晦涩了,中译本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方明显是在硬译,完全不顾中文的表达习惯。特别是那些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段落,读起来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我经常要反复读上三四遍,才能大概明白人物到底在想什么——而这很可能还不是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 不得不承认,詹姆斯的写作技巧确实高超。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之细腻,对社交场合描写的之精准,都堪称典范。但问题是,这种技巧展示得太过明显,以至于读者时刻都能感觉到"看啊,我在进行文学创作"。这就好比欣赏一位魔术师表演,却总能看到他袖子里的机关。 《金碗》就像一件过于精致的艺术品,美则美矣,却少了些打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想起那些博物馆里的古董瓷器:专家们会为它的工艺啧啧称奇,但普通观众只会觉得"哦,又一个花瓶"。也许这就是所谓"作家中的作家"的宿命——被同行奉为圭臬,却很难赢得普通读者的真心喜爱。
金碗
知书房
金碗
亨利·詹姆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勒德洛夫人
知书房
勒德洛夫人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著
《勒德洛夫人》 是英国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859年。 该作品通过讲述贵族夫人勒德洛夫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中女性面临的挑战与成长。 小说聚焦于贵族女性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的挣扎与觉醒。勒德洛夫人起初对社会变革持保守态度,但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互动(如单身女性、商人、贫民子弟等),逐渐意识到自身偏见与社会规则的局限性,最终以善心突破束缚实现自我成长。
牛虻
知书房
牛虻
艾•丽•伏尼契 著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讲述了意大利富家青年亚瑟,在遭遇最爱之人的背叛之后,亚瑟离家出走,历经艰辛,化名“牛虻”,重返意大利,以犀利文笔抨击教会,偷运军火,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自己的生父逮捕,两颗曾经相系的心却因命运的安排而偏离了彼此。面对支离破碎的人生,牛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捕鼠器
知书房
捕鼠器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
《捕鼠器》讲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帕丁顿斑鸠街二十四号发生了一起凶杀案。现场线索表明杀人犯已逃往群僧井庄园旅馆。就在这个傍晚,在刚刚开业的群僧井庄园旅馆里,年轻的拉尔斯顿夫妇迎来了五位奇怪的客人,凶手在其中吗?危险还存在吗?次日下午,伯克郡警察局的警官特洛特也来到旅馆,他带来了更可怕的消息,风雪把所有人都困在了旅馆里。所有人都忧心忡忡,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各自的秘密;与此同时,一场可怕的“杀人游戏”由此开始……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