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德洛夫人
知书房
勒德洛夫人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翻开勒德洛夫人时没抱期望,读完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故事里的人好像都在迷雾里走,我也跟着晕头转向。合上书时想不起具体情节,只记得那种说不清的压抑感。
年纪渐长,反而更容易被文字刺痛内心。读《勒德洛夫人》时,那种压抑的愤怒像块石头压在胸口,让我几乎喘不过气来。盖斯凯尔笔下那个道貌岸然的工业社会,表面光鲜的工厂主们,骨子里都是吸血的恶魔。看着玛格丽特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麻木不仁的工厂女工,看着她被迫放弃爱情、尊严乃至健康,我握着书页的手指都在发抖。
那些所谓的慈善家们,一边在教堂虔诚祷告,一边克扣工人最后一块面包的样子,简直令人作呕。更可恨的是,他们还要用虚伪的宗教外衣来粉饰自己的罪行。玛格丽特在纺织机前咳血时,工厂主却在豪宅里举办慈善晚宴,这种讽刺让人心寒。盖斯凯尔写这些情节时,想必也和我们一样充满愤怒。
难道生来贫穷就活该被剥削吗?难道工人就该像机器零件一样被随意更换?那些工厂主的子女在私立学校读书时,工人的孩子却在满是棉絮的车间里咳得直不起腰。最可悲的是,这样的悲剧今天依然在上演,只不过换了个形式罢了。现代社会的血汗工厂,不正是当年的曼彻斯特纺织厂吗?
读完这本书,我整夜难眠。那些被机器声震聋的女工,那些肺里塞满棉絮的孩子,他们绝望的眼神一直在眼前晃动。盖斯凯尔用最克制的笔触写出了最残酷的现实,这种反差让人痛彻心扉。合上书页时,我突然明白,文学的力量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能让我们看清那些被刻意掩盖的伤疤。
看完心里有点闷。故事讲得明白,但人物关系太纠结。主角总在挣扎,看着挺累。文笔很好,就是太压抑。可以读,但别指望开心。深刻是很深刻,但读完后劲太大。适合喜欢思考的人,想放松就别看了。
《勒德洛夫人》的结局没有让读者停留在悲伤中,而是引导人们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前面描写工人生活的部分已经足够让人感到愤怒和压抑。我想作者给主角这样的结局,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希望。但现实中能获得这样好结局的工人又有多少呢?
工业革命初期,工人们虽然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但面临着更残酷的剥削。他们被迫适应机器的节奏,工作时间长得可怕,工资却少得可怜。很多工人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更可怕的是,童工现象普遍存在,孩子们从小就要在危险的工厂里干活。
书中描写的工人运动很有意义。工人们开始意识到要团结起来争取权利。但他们面对的阻力太大。工厂主有政府支持,警察会镇压罢工。工人缺少教育,很难组织有效的反抗。直到很多年后,工人才真正获得了八小时工作制等基本权利。
阅读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总像在翻阅一本泛黄的相册,那些被时光晕染的边角里藏着无数欲言又止的故事。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文字尤其如此,她笔下的《勒德洛夫人》像一扇雕花玻璃窗,透过它看到的不仅是情节,更是那个时代细密的社会纹理。译者们各显神通的演绎,有时会让原著蒙上不同的釉彩,但盖斯凯尔特有的温厚与犀利,总能在字里行间透出光亮来。
故事的主线早已被文学史反复勾勒:贵族出身的勒德洛夫人因婚姻跌入平民阶层,又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辗转沉浮。但真正令人屏息的,是盖斯凯尔如何用一针一线般的笔触,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图景绣成浮雕。当我的手指划过那些描写曼彻斯特棉纺厂工人的段落时,仿佛能摸到粗砺的麻布工装,闻到车间里飘浮的棉絮。那些清晨五点响起的工厂汽笛,那些在机器轰鸣中渐渐失聪的少女,那些用童工鲜血染红的工业利润——这些细节不是背景板,而是会呼吸的痛楚。
盖斯凯尔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她既不像狄更斯那样用夸张的漫画笔法,也不像勃朗特姐妹沉溺于内心风暴。她写勒德洛夫人给工人分发热汤时,会特意描写汤勺碰触铁桶的清脆声响;写工厂主豪宅的下午茶会时,偏偏要穿插窗外童工咳嗽声的渐弱渐强。这种并置的残忍与温柔,让整部小说像一块冷暖交织的调色板。我常常在深夜合上书页时,恍惚听见维多利亚时代的双重奏:蒸汽机车的轰鸣里,夹杂着孤儿院唱诗班的圣歌。
最令我辗转反侧的,是书中关于阶级流动的悖论。勒德洛夫人从贵族沦为工人的过程,反而让她看清了金丝笼外的真实世界。而当她凭借智慧重新攀升时,那些工厂里的姐妹却永远困在织布机的经纬线中。盖斯凯尔用近乎残酷的冷静告诉我们:维多利亚时代的上升通道,对某些人是旋转楼梯,对更多人却是玻璃天花板。这种洞察力让小说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寓言,成为一面照见人性微光的棱镜。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工业题材的小说里,唯独《勒德洛夫人》让人读后不是愤怒而是怅惘?或许因为盖斯凯尔始终保持着医者般的悲悯——她年轻时照顾过曼彻斯特贫民区的病人,知道苦难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剧。当书中描写工人暴动焚毁工厂时,她没有简单歌颂革命激情,而是让我们看见火光照亮的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这种复杂性,正是这部诞生于1851年世博会期间的小说,至今仍在叩击我们心弦的原因。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