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18337
2025年09月04日
考虑到十九世纪末的社会背景和女性作家的身份,我勉强给《过错》打了个及格分。但说实话,这部作品简直像是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也缺乏令人信服的人物塑造。女主角艾德娜的所谓"觉醒"就像是一场拙劣的模仿秀,那些突如其来的叛逆举动与其说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如说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意淫。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小说中那些单薄得近乎可笑的人物关系。罗伯特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为衬托艾德娜而存在的纸片人,他的忽冷忽热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行为逻辑。而艾德娜的丈夫庞特勒先生更是被塑造成了一个毫无深度的背景板,这样的角色设定让整个故事显得格外虚假。我甚至怀疑作者到底有没有真正了解过婚姻生活,这种肤浅的描写简直是对读者智商的侮辱。 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可能是那个出场不多的混血女子阿黛尔,至少她的言行举止还算符合常理。相比之下,艾德娜那些矫揉造作的"反抗"简直令人作呕——放着好好的家庭不要,非要学人家搞什么婚外情,最后还用自杀来收场,这种狗血剧情就算是放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显得格外做作。 更可笑的是,这本书居然被捧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要我说,与其看这种虚伪的"觉醒",不如去读读简·奥斯汀的作品。至少奥斯汀笔下的女性角色都是在现实约束下展现智慧,而不是像艾德娜这样用极端行为来标榜所谓的自由。这种为叛逆而叛逆的写法,不仅没有为女性争取到尊严,反而让女性形象变得更加刻板。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今社会,那些真正为女性权益奋斗的人,哪一个不是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寻求改变?看看艾德娜这种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的懦夫行为,简直是对现代女性运动的一种亵渎。与其浪费时间读这种自我感伤的伪女性文学,不如去看看波伏瓦的《第二性》,至少那里面的观点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 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困惑——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如果说是要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那为什么要把女主角塑造成这样一个自私任性的形象?如果说是要歌颂女性自由,那为什么最后的结局如此消极?这种自相矛盾的叙事,除了让人感到烦躁之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价值。
过错
知书房
过错
凯特·肖邦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
知书房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著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 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 小说揭露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索多玛与蛾摩拉
知书房
索多玛与蛾摩拉
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叙述者不仅描绘了 20 世纪初处于变革中的法国所存在的阶级矛盾,还揭露了巴黎贵族社会的腐朽,并对同性恋与性嫉妒这两个主题进行了沉思。这是普鲁斯特在其小说中首次探讨同性之爱这一主题,同时也剖析了性嫉妒对深陷其中的人具有何等毁灭性的影响。《索多玛与蛾摩拉》还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巴黎腐朽的上流社会,以及必将取而代之的庸俗资产阶级的崛起。
理智与情感
知书房
理智与情感
简·奥斯汀 著
这个故事围绕着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展开。埃莉诺理性冷静,玛丽安则热情冲动。父亲去世后,他与前妻所生的长子违背父亲遗愿,霸占了家族宅邸。埃莉诺、玛丽安和母亲只得搬往乡间小屋居住,两姐妹各自邂逅了心仪的男子。正如奥斯汀的其他小说一样,真爱之路并不平坦,需要经历诸多波折和一场伦敦之行才能终成眷属。 《理智与情感》首次出版时,其标题中的两个关键词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奥斯汀既是在探讨也在讽刺当时备受争议的"情感"观念——这一概念虽与现今的"敏感"含义相近,但在当时已成为热议话题。"情感"曾被视作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许多人认为这种美德能引导人们做出正确仁慈的行为,并标志着持有者在智识与道德上的优越性。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