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 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 小说揭露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5486
安娜的选择如同抛向空中的硬币,每一面都刻着时代的戒律与个人的渴望。托尔斯泰用手术刀般的笔触剖开这颗被爱情灼伤的灵魂,让我们看到浪漫幻想与俄国贵族法则碰撞时迸溅的血光。当她在月台纵身一跃,摔碎的不仅是颅骨,更是整个社会精心编织的道德蛛网。这位女性能脆弱如薄绢,却刚烈得像破碎的银镜——那些扎进血肉的镜面碎片,恰恰照出了我们对自由最深的恐惧与向往。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7138
熬了大半个月终于把这本砖头啃完了。说实话,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过程就像在雾中行走,明明知道前面有路,却总也看不清方向。这可能就是经典文学的魔咒吧——人人都说好,可真正读起来却让人如此迷茫。 最让我困惑的是翻译问题。这个版本简直是把俄语硬生生塞进中文的模子里,读那些贵族间的对话时,总觉得像是在看译制片,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别扭得要命。特别是那些长达三行的定语从句,翻译居然原封不动地照搬俄语语序,读着读着就忘了主语是谁。不过转念一想,或许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风格?毕竟连纳博科夫都说他的句子像"多节瘤的橡树枝"。 说到内容,这部所谓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确实包罗万象。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悲剧、列文的精神探索、俄国农奴制改革...每个主题单拎出来都够写一本书。但问题就在于,托尔斯泰非要像摆俄罗斯套娃一样把它们全塞在一起。特别是列文那些关于土地改革的长篇大论,明明可以精简成二十页,非要写两百页。读这些段落时,我总忍不住想:这位伯爵大人是不是拿着稿费按字数计算的? 人物塑造也让人五味杂陈。安娜这个角色确实震撼,特别是她最后走向铁轨的那段描写,画面感强得令人窒息。但其他角色就...比如吉蒂,前三百页还是个有主见的姑娘,嫁给列文后突然就变成了只会念叨"上帝保佑"的家庭主妇。最魔幻的是奥勃朗斯基,这个整天出轨的丈夫居然能毫发无损地活到最后,还当上了高官——这算什么?托尔斯泰式的黑色幽默吗? 叙事结构也够折磨人的。明明主线是安娜的爱情悲剧,却动不动就岔开去写列文怎么收割麦子。有次我正为安娜的处境揪心,下一页突然开始详细描述打猎时怎么给猎枪装子弹,这种跳跃比坐过山车还刺激。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列文那条线基本就是托尔斯泰的自传,难怪写得这么来劲。 最让我不适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道德说教。每个人物都像是托尔斯泰手中的提线木偶,必须按照他的道德观行动。安娜必须死,因为她违背了"神圣的家庭责任";列文必须获得救赎,因为他找到了"信仰"。这种非黑即白的价值观放在今天看实在有些简单粗暴。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些缺陷,可能就不是托尔斯泰了。就像有人说的:"伟大的作品不一定是完美的,但完美的作品很难伟大。" 合上书的时候,我反而更困惑了。这部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经典,给我的感觉却像是一幅褪色的挂毯——远看华丽壮观,近看却发现经纬线都纠缠在一起。或许经典就是这样,既让人仰望,又让人疲惫。唯一确定的是,我这辈子应该不会再读第二遍了,除非能找到个靠谱的译本——或者先去学俄语。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6378
读《安娜·卡列尼娜》时总有种奇怪的割裂感——那些在舞会上流转的眼波比枪声更致命,而列文在麦田里的哲思却像一场永远下不完的绵延细雨。托尔斯泰把爱情写成暴烈的自燃,将婚姻变成结冰的伏尔加河,可当镜头转向农庄时,连犁沟里的泥土都带着某种宗教般的暖意。这种左右互搏的叙事像极了我们每个人衣柜里那件扣错纽扣的衬衣,明明知道哪里不对劲,却始终找不到第一颗错位的纽扣在哪里。 十九世纪的莫斯科社交圈如今看来就像标本室里的蝴蝶,那些繁复的裙撑和决斗手套早已褪色。可当安娜在月台上低头凝视铁轨的间隙时,当代人依然会在那道阴影里照见自己的倒影。托尔斯泰最残忍的本事,就是把所有浪漫幻梦都变成解剖台上的脏器标本——我们以为在读爱情史诗,实则捧着本存在主义的手术指南。列文追问上帝时的痛苦如此具体,具体到让人想起自己凌晨三点盯着天花板的那些夜晚。 或许这部作品最令人不安的,是它提前一百年就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当安娜的皮箱滚过站台,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在拖着相似的行李箱,里面装着支离破碎的激情和平庸生活的残骸。彼得堡的沙龙灯火永远亮着,可谁都知道那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黑暗。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4597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悖论。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不是简单的道德沦丧,而是一个鲜活灵魂的自我救赎。当社会用体面编织牢笼时,她选择破碎地活着而不是完美地囚禁。这部小说最震撼我的,不是悲剧结局本身,而是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慈悲——他让读者看清,那些我们轻易评判的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最深刻的人性真相。真正的勇气,或许就是像安娜这样,宁可在真相中破碎,也不在谎言里完整。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7598
当火车碾过安娜·卡列尼娜的生命轨道,无数读者心头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托尔斯泰在这部被奉为爱情圣经的作品里,用最锋利的笔触剖开了整个时代的道德困局。那些在舞会烛光下流转的眼波,赛马场上看台与沙地的垂直距离,以及永远横亘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之间的铁轨,共同构成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令人窒息的生存图景。 安娜的悲剧之所以能跨越时空击中现代读者,恰在于托尔斯泰对人性的精准捕捉。当她在渥伦斯基面前纵身跃下站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爱情幻灭的瞬间,更是一个鲜活灵魂被社会齿轮碾碎的全过程。那些被诟病为过于冗长的心理描写——比如安娜在产后热中反复撕扯床单的细节,或是她深夜独自翻检渥伦斯基信件的偏执——恰恰构成了文学史上最完整的女性精神崩塌标本。 但列文这条平行线索的处理,却暴露了托尔斯泰难以掩饰的男性视角局限。这个整日思考土地改革与生命意义的地主,其思想转变总带着知识分子的矫饰。当他在麦田里突然领悟"为上帝而活"的真谛时,那种顿悟来得如此轻易,仿佛托尔斯泰急于通过这个分身完成自我救赎。相比之下,吉蒂从失恋少女到成熟主妇的蜕变反而更具说服力,她在保育室给婴儿喂粥的日常场景,比列文所有的哲学独白都更接近生活的本质。 最令人玩味的是小说对道德审判的暧昧态度。托尔斯泰一面让安娜为出轨付出生命代价,一面又在卡列宁虚伪的宽恕中埋下讽刺。这种矛盾恰是杰作的特质——作者自身都未能解决的道德困境,反而让作品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纵深感。当我们在深夜合上书页,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安娜梦境中那个敲打铁轨的工人,这声音不仅预言了她的命运,更暗示着所有在规则与欲望间挣扎的现代人共同的困境。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