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说来好笑,我是在三十岁那年才真正读完了《儒林外史》。翻开这本"讽刺小说之祖",却意外发现它更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那个既渴望功名又鄙夷世俗的矛盾灵魂。吴敬梓的笔锋犹如手术刀,一刀刀剖开那个时代文人的虚伪与挣扎,却在字里行间藏着对人性最温柔的谅解。 记得小时候在课本里读到范进中举的片段,只觉得滑稽可笑。如今重读才惊觉,那个因为中举而疯癫的范进,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我们笑他痴狂,却忘了自己为了某个目标辗转反侧的模样。吴敬梓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写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异化,更写出了在异化之下依然跳动的人性光芒。周进在贡院撞号板时的痛哭,王冕在荷花池边的悠然,杜少卿散尽家财的洒脱,这些片段像黑夜里的萤火,照亮了整部小说的精神内核。 最让我动容的是,吴敬梓笔下的人物虽然大多困在功名的牢笼里,却总能在某个瞬间绽放出惊人的生命力。就像匡超人,从一个淳朴少年变成势利之徒,又在迷失后找回本心。这种挣扎与觉醒的过程,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的成长吗?我常想,如果把这些人物放在今天,他们可能就是那些在996中挣扎,却依然保持诗心的普通人。 《儒林外史》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了一种"失败者"的尊严。这些人物大多没能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们的挣扎与坚持本身就成了最美的风景。吴敬梓告诉我们: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那点天真与坚持,就是最大的胜利。而这种胜利,往往比金榜题名更值得铭记。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