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
知书房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江东而守基业,刘备以仁德收民心。三足鼎立,互有胜负。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终究难改天命。司马氏篡魏,一统天下。英雄豪杰,或成或败,皆在时势。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被刺身亡,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些事让人感叹命运无常。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道尽乱世生存法则。吕布有勇无谋,周瑜气量狭窄,这些人物的缺点导致失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这些故事体现忠义精神。战争不断,百姓受苦。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读这段历史,让人明白和平的可贵。
翻阅《三国演义》多年,其间的权谋韬略与人性挣扎,愈品愈觉深刻。乱世之中,英雄与枭雄的界限往往模糊,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与刘备的"以德服人"形成鲜明对照,实则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在权力角逐中如何自处。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执着,既显名士风骨,也暗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怆。这种矛盾性恰是这部史诗的魅力所在。
特别留意到书中对"势"的描写尤为精妙,无论是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还是赤壁之战的火烧连营,都印证着时势造英雄的真理。然而当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时,又分明看到个人才智终究难敌历史洪流。这种宿命感与奋斗精神的交织,让这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历史演义,成为一面照见世道人心的明镜。
如今重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开篇,方悟其中包含的政治周期律。那些尔虞我诈的权术较量,在现代职场与人际关系中竟能找到微妙呼应。或许经典的价值,正在于它能穿越时空给予我们处世智慧的启迪。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高峰,但我觉得它被夸大了。这本书写了很多战争和计谋,但人物塑造很单一。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没有中间地带。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很烦。作者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像神仙一样,什么都能算到。这太不真实了。关羽的忠义被无限放大,曹操的奸诈被反复强调。历史人物不是这样的。
书里的战争描写太多。一场接一场的打,死很多人。计谋一个比一个复杂。这些内容看多了会腻。而且很多计谋在现代人看来很幼稚。
女性角色在书里完全没有地位。貂蝉就是个工具人,用来离间董卓和吕布。孙尚香就是个政治联姻的牺牲品。那个时代的女人确实没地位,但作者完全没想批判这一点。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书里的宿命论。动不动就说"天意如此"。失败是因为天意,成功也是因为天意。这种思想很消极。
有人说这本书教人智慧。但我觉得它教的是权术。怎么算计别人,怎么争权夺利。这些在现代社会没什么用。
我试着读完整本书,但坚持不下去。太多重复的内容。每次打仗都差不多。每个人说话的方式也一样。看到后面就烦了。
现在很多人还在吹捧这本书。我觉得没必要。它就是个古代小说,有很多缺点。读它不如读现代小说。至少现代小说的人物更真实。
《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散发着令人困惑的魅力。作为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既不是纯粹的历史记录,也不是完全虚构的文学创作,这种介于虚实之间的特殊身份,让读者在阅读时常常陷入一种奇妙的认知困境。罗贯中作为这部作品的集大成者,其创作动机和思想立场也令人捉摸不透,他究竟是想要还原历史真相,还是借古讽今表达个人政治理想?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给他的创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作为一位经历过朝代更替的文人,他在描写三国纷争时,是否也寄托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思考?这种若即若离的创作态度,使得《三国演义》呈现出一种复杂的面貌。书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忠实叙述,又掺杂着大量民间传说和艺术加工,这种真伪难辨的叙事方式,常常让读者在历史与文学之间徘徊不定。
最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人物的塑造。诸葛亮被神化成未卜先知的智者,关羽被塑造成忠义的化身,曹操则被描绘成奸诈的枭雄。这种鲜明的人物标签化处理,与真实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形成强烈反差。在阅读时,我常常忍不住思考:这些人物真的如此简单吗?还是说罗贯中刻意为之,为了某种道德教化目的而牺牲了历史真实性?这种非黑即白的人物刻画,虽然增强了戏剧效果,却也让人对历史的本来面目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同样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绝伦的谋略对决,那些以一当十的武将单挑,读起来固然令人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后不禁要问:古代战争真的如此充满戏剧性吗?那些神机妙算的计策,在真实的战场上真的可行吗?这种将战争浪漫化的处理方式,虽然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却也模糊了历史的残酷本质。
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宿命论色彩。"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开篇定调,以及贯穿始终的天命观,都在暗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历史观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个人能动性形成鲜明对比。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陷入矛盾:究竟应该欣赏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哲学,还是应该质疑其对个体选择的漠视?
《三国演义》就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它既是文学经典,又是历史演义;既充满智慧启迪,又暗含道德训诫;既令人心驰神往,又让人困惑不已。这种复杂的阅读体验,或许正是这部作品历经数百年仍能引发热议的原因所在。每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疑问,产生新的思考,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