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15775
2025年09月03日
说来惭愧,我是在二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这本《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当时它被夹在一堆成功学书籍中间,书脊已经泛黄,像是某种无言的讽刺。朋友说这是文学系的必读书目,语气里带着几分敬畏,这反而让我产生了抵触——我向来对"必读"二字过敏。 乔伊斯在这本书里展现的写作技巧确实令人叹服,但这种叹服里总掺杂着几分不适。他把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成长历程解剖得如此精细,精细到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些意识流的独白,那些支离破碎的内心独白,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主人公的灵魂一片片剖开展示。但这种展示太过刻意了,刻意到让人怀疑作者是否在享受这种解剖的快感。 斯蒂芬这个角色尤其令人恼火。他那种自以为是的艺术家气质,那种对周围一切的鄙夷,活脱脱就是个文艺青年的讽刺漫画。我承认年轻时谁都有过自以为与众不同的阶段,但乔伊斯把这个阶段无限放大,放大到令人作呕的地步。特别是那些关于美学的长篇大论,读起来就像在看一个中二病患者的日记。更可笑的是,他居然把这些幼稚的思考包装成深刻的哲学探讨。 书中最令人窒息的是那些关于宗教的段落。斯蒂芬对天主教的叛逆来得如此做作,就像是为了叛逆而叛逆。他把神学辩论当作彰显自己智慧的舞台,却忘了自己只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这种故作深沉的姿态,让我想起大学时那些在咖啡馆高谈阔论的存在主义爱好者们——他们同样令人尴尬得脚趾抠地。 乔伊斯的语言实验在这本书里已经初现端倪。那些打破常规的句式,那些突兀的视角转换,确实展现了惊人的文字掌控力。但这种技巧的炫耀往往盖过了故事本身。读着读着,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在感受一个故事,而是在观赏作者炫技。这就像去看一场音乐会,乐手只顾着展示自己的技巧,完全忘记了音乐应该打动人心。 书中的女性角色更是令人失望。她们要么是圣母般的象征,要么是欲望的化身,没有一个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艾玛这个角色尤其可悲,她在斯蒂芬眼中不过是个激发灵感的道具。这种对女性的物化,在"艺术至上"的幌子下显得格外刺眼。 最讽刺的是,这本书本应讲述一个青年找到自我的过程,但读完后你只会觉得斯蒂芬从未真正认识自己。他所有的"觉醒"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表演,连他自己都被骗过去了。那些关于艺术使命的宣言,听起来高尚,细想却空洞得可怕。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用作品说话,而不是整天把"艺术家"三个字挂在嘴边。 我承认乔伊斯对意识流的开创性贡献,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看一场华丽但空洞的时装秀。所有的元素都精心设计过,唯独缺少了最重要的灵魂。也许这就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通病:太注重形式创新,反而忘记了文学最根本的使命是讲好一个故事。 合上书页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大学时写过的那些矫情文字。那时候我也以为自己在创作伟大的文学,现在想来只觉得脸红。乔伊斯至少把这种青春期的自恋升华成了艺术,这点我不得不佩服。但艺术不应该只是精致的自恋,它应该有着更广阔的胸怀。 这本书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它本可以成为一个关于成长的真实记录,却最终沦为了一场自恋的盛宴。斯蒂芬最终也没能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而乔伊斯似乎很享受把他困在这个小世界里。读完后,你不仅不会为这个"艺术家"的诞生感到欣喜,反而会为他的狭隘感到悲哀。也许这就是乔伊斯想要的效果?如果是这样,那他确实成功了——只是这种成功让人如此不是滋味。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知书房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詹姆斯·乔伊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索多玛与蛾摩拉
知书房
索多玛与蛾摩拉
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叙述者不仅描绘了 20 世纪初处于变革中的法国所存在的阶级矛盾,还揭露了巴黎贵族社会的腐朽,并对同性恋与性嫉妒这两个主题进行了沉思。这是普鲁斯特在其小说中首次探讨同性之爱这一主题,同时也剖析了性嫉妒对深陷其中的人具有何等毁灭性的影响。《索多玛与蛾摩拉》还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巴黎腐朽的上流社会,以及必将取而代之的庸俗资产阶级的崛起。
黑桃皇后
知书房
黑桃皇后
亚历山大·普希金 著
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开创了俄国文坛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而他的小说同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黑桃皇后--普希金中短篇小说选》收入《别尔金小说集》、《杜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等四种小说。《黑桃皇后》是普希金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俄国封建资本主义社会惊心动魄的画面。主人公赫尔曼是一个冒险家,为了发财他不择手段,先是骗取伯爵夫人的养女丽莎维塔的爱情,后又费尽心机潜入深府内院,企图从行将就木的老伯爵夫人那里骗取每赌必胜的三张纸牌的秘密,最后竟至拔出手枪,逼死了毫无反抗力的老伯爵夫人。当老伯爵夫人的幽灵向赫尔曼道出了纸牌秘密后,赫尔曼便疯狂地奔向赌场,一再加倍下大赌注,可是最后他志在必得的A却鬼使神差地变成了黑桃皇后,那张牌就像伯爵夫人幽灵恐怖的面容……读过普希金小说的读者在赞叹普希金小说超凡魅力的同时,往往为他的小说创作所占比重太小而遗憾。那么,只读普希金的诗歌而尚未读过他的小说的朋友可就更遗憾了。
盖尔芒特家那边
知书房
盖尔芒特家那边
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逐渐构思这部小说大致在19世纪末年和20世纪初年。1907年他下定决心要创作这部小说,1908年他开始动笔,几经周折《追忆》刚刚出版了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承担出版《在斯万家那边》和第二卷《盖尔芒特家那边》的格拉塞出版社暂停出版工作,格拉塞本人住进了医院。这样已经在格拉塞出版社排版的《盖尔芒特家那边》再也不曾问世。不得不放弃眼看即将实现的出版之梦的普鲁斯特,失望过后再次打破作品已有的相对狭小的篇幅。
精选书评
知书客327676
青春的觉醒如此疼痛,却又美得心碎。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每个年轻人必经的迷惘与蜕变。那些关于宗教、艺术与自我的拷问,在诗意的文字间跳跃,读着读着就看见了自己二十岁的影子。意识流的笔触看似散漫,实则把成长中的阵痛刻画得入木三分。当合上书页,仿佛也跟着完成了某种精神上的成人礼。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知书房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詹姆斯·乔伊斯
知书客769354
这本小说值得读一辈子!乔伊斯笔下的青年艺术家成长历程如此真实动人,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意。他将一个敏感灵魂的觉醒写得这般细腻深刻,那些徘徊在宗教信仰与艺术追求间的内心挣扎,至今仍能引起强烈共鸣。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诗意的段落,字里行间流淌着艺术家的热血与迷惘。这不是普通的小说,而是一部用灵魂书写的生命史诗。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知书房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詹姆斯·乔伊斯
知书客928697
姐妹们,奥斯汀笔下这对姐妹花简直写到我心坎里去了!埃莉诺隐忍得让人心疼,玛丽安热烈得让人动容。每次翻到她们在诺兰庄园的时光,我都忍不住替她们捏把汗——怎么能把姐妹情写得这么揪心又温暖啊!看看人家1800年就能写出这么超前的女性成长故事,不愧是让我们骄傲的文学女王!
理智与情感
知书房
理智与情感
简·奥斯汀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