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说来惭愧,我是在二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这本《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当时它被夹在一堆成功学书籍中间,书脊已经泛黄,像是某种无言的讽刺。朋友说这是文学系的必读书目,语气里带着几分敬畏,这反而让我产生了抵触——我向来对"必读"二字过敏。 乔伊斯在这本书里展现的写作技巧确实令人叹服,但这种叹服里总掺杂着几分不适。他把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成长历程解剖得如此精细,精细到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些意识流的独白,那些支离破碎的内心独白,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主人公的灵魂一片片剖开展示。但这种展示太过刻意了,刻意到让人怀疑作者是否在享受这种解剖的快感。 斯蒂芬这个角色尤其令人恼火。他那种自以为是的艺术家气质,那种对周围一切的鄙夷,活脱脱就是个文艺青年的讽刺漫画。我承认年轻时谁都有过自以为与众不同的阶段,但乔伊斯把这个阶段无限放大,放大到令人作呕的地步。特别是那些关于美学的长篇大论,读起来就像在看一个中二病患者的日记。更可笑的是,他居然把这些幼稚的思考包装成深刻的哲学探讨。 书中最令人窒息的是那些关于宗教的段落。斯蒂芬对天主教的叛逆来得如此做作,就像是为了叛逆而叛逆。他把神学辩论当作彰显自己智慧的舞台,却忘了自己只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这种故作深沉的姿态,让我想起大学时那些在咖啡馆高谈阔论的存在主义爱好者们——他们同样令人尴尬得脚趾抠地。 乔伊斯的语言实验在这本书里已经初现端倪。那些打破常规的句式,那些突兀的视角转换,确实展现了惊人的文字掌控力。但这种技巧的炫耀往往盖过了故事本身。读着读着,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在感受一个故事,而是在观赏作者炫技。这就像去看一场音乐会,乐手只顾着展示自己的技巧,完全忘记了音乐应该打动人心。 书中的女性角色更是令人失望。她们要么是圣母般的象征,要么是欲望的化身,没有一个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艾玛这个角色尤其可悲,她在斯蒂芬眼中不过是个激发灵感的道具。这种对女性的物化,在"艺术至上"的幌子下显得格外刺眼。 最讽刺的是,这本书本应讲述一个青年找到自我的过程,但读完后你只会觉得斯蒂芬从未真正认识自己。他所有的"觉醒"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表演,连他自己都被骗过去了。那些关于艺术使命的宣言,听起来高尚,细想却空洞得可怕。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用作品说话,而不是整天把"艺术家"三个字挂在嘴边。 我承认乔伊斯对意识流的开创性贡献,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看一场华丽但空洞的时装秀。所有的元素都精心设计过,唯独缺少了最重要的灵魂。也许这就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通病:太注重形式创新,反而忘记了文学最根本的使命是讲好一个故事。 合上书页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大学时写过的那些矫情文字。那时候我也以为自己在创作伟大的文学,现在想来只觉得脸红。乔伊斯至少把这种青春期的自恋升华成了艺术,这点我不得不佩服。但艺术不应该只是精致的自恋,它应该有着更广阔的胸怀。 这本书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它本可以成为一个关于成长的真实记录,却最终沦为了一场自恋的盛宴。斯蒂芬最终也没能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而乔伊斯似乎很享受把他困在这个小世界里。读完后,你不仅不会为这个"艺术家"的诞生感到欣喜,反而会为他的狭隘感到悲哀。也许这就是乔伊斯想要的效果?如果是这样,那他确实成功了——只是这种成功让人如此不是滋味。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詹姆斯·乔伊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