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福山的《信任》在学术圈里被捧得很高,但普通读者翻开这本书会发现它并不好读。问题首先出在论证方式上。福山用了大量历史案例来证明信任对经济的影响,但这些案例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链条。他讲完日本的企业文化,突然跳到意大利的黑手党,然后又转到美国的硅谷。读者刚理清一个地区的状况,马上又被扔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这种跳跃式的写作让人很难抓住核心论点。 书中的概念界定也存在问题。"信任"这个关键词被反复使用,但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福山有时候把信任说成是文化传统,有时候又把它等同于法律制度。这种模糊性导致后面的分析经常自相矛盾。比如他一方面强调信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另一方面又说某些国家可以快速建立信任机制。读者很难判断到底哪种说法才是他的真实观点。 最让人头疼的是福山对数据的处理方式。他引用了大量统计数据来支撑论点,但这些数据来源不统一,时间跨度也很大。有些数据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些则是九十年代的。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本来就有差异,把这些数据混在一起比较,得出的结论很难让人信服。而且他经常用个案代替普遍规律,比如用几个大企业的成功案例来证明整个国家的经济模式。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也有明显缺陷。福山把文化因素看得太重,几乎忽略了其他重要变量。他分析东亚经济奇迹时,只强调儒家文化的作用,完全不提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政策因素。这种单一视角的解释很难说服人,特别是当读者知道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的时候。 书的后半部分尤其令人失望。前面的分析虽然有问题,至少还提供了不少有趣的材料。但到了最后几章,福山开始不断重复相同的观点,新内容越来越少。很多段落读起来像是在凑字数,同一个意思换着方式说了三四遍。这种注水式的写作让原本就艰涩的内容更加难以下咽。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弗朗西斯·福山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