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真不明白这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为何会被奉为经典。特罗洛普笔下的故事就像一杯放凉的红茶,既没有摄人心魄的戏剧冲突,也缺乏令人手不释卷的叙事魔力。所谓的心理描写不过是将人物动机像解剖青蛙般摊开在读者面前,这种直白的处理方式让本该深邃的人性探讨变得索然无味。 最令人失望的是它对婚姻关系的刻画。作者用整整八百页的篇幅反复折磨读者,只是为了证明一个连市井妇孺都明白的道理——病态的占有欲会摧毁爱情。这种把简单道理复杂化的写作方式,简直像是用手术刀来切面包。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四两拨千斤的心理深度,特罗洛普的笔触显得如此笨拙而铺张。 英国小说最让我反感的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道德说教。特罗洛普像站在布道坛上的牧师,迫不及待要向世人传授他的生活智慧。可这些所谓的洞见,不过是中产阶级客厅里那些镶着金边的陈词滥调。当路易莎在小说结尾突然顿悟时,那种刻意安排的救赎感虚假得令人发笑。真正的文学天才从来不会把道理说得如此露骨,就像契诃夫永远不会告诉你《樱桃园》到底在讲什么。 更可笑的是小说对性别角色的处理。特罗洛普让所有女性角色都在婚姻的祭坛上跳着规训的舞蹈,却自以为是在为女性发声。艾米莉亚的逆来顺受被美化成美德,而路易莎的反抗最终仍要回归家庭。这种虚伪的进步性就像给镣铐镀金,本质上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枷锁。相比简·奥斯汀笔下伊丽莎白·班纳特那种真正的反叛精神,特罗洛普笔下的女性解放不过是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最难以忍受的是那种英国小说特有的温吞水节奏。二十页的下午茶对话,三十页的乡村漫步,五十页的内心独白——所有这些冗长的铺垫,只是为了呈现一个老套的道德寓言。当现代读者已经习惯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和卡夫卡的寓言浓度,这种维多利亚式的唠叨简直是对阅读耐心的酷刑。也许正是这种不紧不慢的叙事方式,恰好迎合了当时中产阶级读者消磨时光的需求,就像现在有人喜欢看长达百集的肥皂剧。
他知道自己是对的
他知道自己是对的
他知道自己是对的
安东尼·特罗洛普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