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知书房
工作
辛克莱·刘易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我翻开这本曾经被美国文学课堂奉为经典的《工作》,期待能从中获得关于现代职场生活的深刻洞见。然而随着书页的翻动,我的失望之情却与日俱增。刘易斯笔下的职场图景,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深刻描绘,不如说是一幅被过度简化的讽刺漫画。这种失望促使我反复重读某些章节,试图找出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但最终只加深了我的质疑。
刘易斯构建的职场世界充满了刻板印象和夸张的讽刺。他笔下的办公室政治、职场人际关系都被简化成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增强了戏剧性,却丧失了现实生活的复杂质感。就像我们常在小红书上看到的那些"职场生存法则"短视频,把复杂的职场互动简化为几个套路化的应对技巧。刘易斯似乎沉醉于这种简单化的批判,却忽略了真实职场中那些微妙的灰色地带。他描绘的职场更像是一个供他施展讽刺才华的舞台,而非我们每日面对的真实工作环境。
更令人不适的是小说中流露出的精英主义倾向。主人公作为高学历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几乎溢出纸面,对那些"庸俗"的普通上班族表现出令人不适的轻蔑。这种姿态让我想起某些自诩"职场导师"的网红,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普通打工人的生存策略指手画脚。刘易斯似乎忘记了,大多数人工作首先是为了生存,而非实现什么崇高的职业理想。他对职场文化的批判建立在一种知识分子的傲慢之上,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使他的观察失去了应有的温度与共情。
小说对职场女性角色的塑造尤其令人失望。在刘易斯的笔下,女性职场人要么是野心勃勃的"蛇蝎美人",要么是逆来顺受的"办公室花瓶"。这种二元对立的刻画不仅过时,更暴露出作者对现代职场女性真实处境的认知匮乏。作为一个经常在豆瓣小组里看到当代职场女性真实分享的读者,我无法认同这种简单粗暴的角色塑造。刘易斯似乎将他那个时代的性别偏见原封不动地带入了对职场的观察中,这使得他的批判在今日看来显得格外陈旧。
从叙事结构来看,小说陷入了说教与情节脱节的困境。刘易斯显然更热衷于表达他对职场文化的批判,而非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大量冗长的说教段落打断了叙事节奏,让人想起某些好为人师的长辈在饭桌上的唠叨。好的社会批判小说应该让观点自然地从情节中浮现,而非像这样生硬地插入。我发现自己经常要强迫自己跳过这些说教部分,才能继续关注故事本身的发展。
小说对职场变革可能性的想象也显得过于天真。刘易斯似乎相信只要揭露了职场中的种种弊端,就能自然引发改变。这种理想主义忽视了制度惯性和现实利益格局的顽固性。就像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即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职场文化的种种问题,真正的改变仍然步履维艰。刘易斯对职场异化的批判虽然尖锐,但提供的解决方案却流于表面,缺乏实际操作性。
重读这部曾经被奉为职场文学经典的作品,我不禁感到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刘易斯笔下的职场困局与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代职场的流动性、不确定性以及技术带来的变革,都使他的观察显得过于静态和局限。他对职场文化的批判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先见之明,但整体上已经难以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
最终合上这本书时,我的感受颇为复杂。一方面,我理解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我又为它的局限感到遗憾。《工作》或许是一部重要的社会批判小说,但它对职场的描绘已经难以引起当代读者的深刻共鸣。在这个充斥着零工经济、远程办公和人工智能威胁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对职场生活更细腻、更具当代性的文学呈现。刘易斯的《工作》就像是一面模糊的镜子,虽然隐约照见了某些永恒的职场困境,却已经难以清晰反映我们当下的职场现实。
这本书让我读得很别扭。刘易斯想写一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但主角乔治·巴比特实在太让人难受了。他整天想着升职加薪,巴结上司,为了往上爬什么原则都能放弃。这种人设本身没问题,问题是作者把他写得既可怜又可恨,看完不但不觉得励志,反而觉得特别憋屈。
最受不了的是那些职场戏。每个同事都像纸片人,要么是阴险狡诈的小人,要么是唯唯诺诺的跟屁虫。主角的老婆更惨,完全就是个摆设,除了给丈夫做饭洗衣服就没别的存在感。整本书看下来,唯一有点意思的是主角的邻居,一个叫保罗的记者。这个角色戏份不多,但至少有自己的想法,会质疑社会现状,可惜很快就下线了。
说真的,这本书叫《工作》,但里面关于工作的描写都很假。主角在房地产公司上班,但具体做什么工作完全说不清楚。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他怎么拍马屁,怎么讨好客户,可就是不说他到底是怎么完成工作任务的。这种写法让整个故事特别虚浮,根本没法让人产生共鸣。
最让我失望的是主角最后的转变。前面300多页都在写他怎么钻营取巧,最后20页突然就醒悟了,开始批判资本主义。这种转变太生硬,完全是为了说教硬凑出来的结局。相比之下,同时代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真实多了,菲茨杰拉德写的美国梦破碎才让人信服。
现在回头看这本书,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牢骚。作者想批判商业社会的虚伪,但写出来的故事既不深刻也不动人。主角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可自己也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这种矛盾让整本书显得特别拧巴,既不痛快也不深刻。
这本书让我在工作中找到了生活的底气!
《工作》的结尾让读者感到温暖,主角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种安排让读者不会停留在对现实的失望中,而是开始思考工作与生活的意义。前面的描写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对普通人的压迫,特别是那种机械重复的工作对人的摧残。作者给主角这样的结局,可能是想表达人终究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主角这样幸运,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改变,而是因为经济压力让他们没有选择。更不用说在工业化初期,工人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却少得可怜。工会运动兴起后,工人的待遇才慢慢改善。直到20世纪,八小时工作制才逐渐普及。
这本书让我想到,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确实很重要。但同时也要看到,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社会在进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本书很好读,但能让人想很多。推荐!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