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之旅
知书房
感伤之旅
劳伦斯·斯特恩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感伤之旅》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自我感动表演,斯特恩用矫揉造作的笔调把简单旅程包装成哲学探索。那些泛滥的感伤情绪像糖浆般黏腻,刻意为之的忧郁反而暴露了作者的虚伪。当他把每个微不足道的瞬间都强行赋予深意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生命的真谛,而是一个文人对着镜子自怜的拙劣把戏。这种过度修饰的叙事方式,就像用金箔包裹的廉价糖果,剥开华丽外壳后只剩令人作呕的甜腻。真正的旅途感悟应当如水般自然流动,而非这般做作地贩卖感伤。
每次翻阅都让我为英国文学骄傲!
故事讲得拖沓,但坚持看下去会有收获。主角的挣扎让人看到希望,慢慢理解生活的意义。虽然节奏慢,但读完后感觉值得。要学会耐心,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这是一场令人疲惫的情感表演,斯特恩用他那过分精巧的笔触将感伤主义推向了令人作呕的极致。那些刻意为之的停顿、突兀的破折号、矫揉造作的省略,都在粗暴地提醒读者:看啊,这里需要感动!主人公约里克的欧洲之旅不过是个精心设计的容器,盛装着作者对忧郁气质的病态迷恋。每个邂逅都被涂上浓重的感伤油彩,每个路标都指向同一个人造的情感漩涡。
更令人窒息的是那种故作天真的叙事姿态——仿佛一个成年人执意要穿着婴儿服招摇过市。那些突如其来的道德说教像拙劣的补丁,暴露出这部"即兴之作"背后令人尴尬的算计。当斯特恩用整整两页描写玛利亚的驴子时,我们终于看清这场感伤闹剧的本质:用精致的修辞来掩饰情感的贫瘠,用繁复的文体来填补思想的空白。
最可悲的是,后世竟有人将这种情感投机主义奉为文学革命。殊不知真正的革命从不需如此声嘶力竭地标榜自己的颠覆性。合上书页时,那些刻意安排的泪点早已干涸,只留下满纸虚伪的泪渍,和读者被过度消费后的疲惫。
这本书读完后感觉特别迷惑。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好像什么都想说又什么都没说清楚。主角约里克牧师从头到尾都在路上晃荡,遇到各种人,发生各种事,可这些情节之间几乎没什么联系。每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拼在一起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主角的性格。他一会儿多愁善感,一会儿又很轻浮。看到穷人就哭,转头就去调戏女仆。这种矛盾的表现让我完全没法理解这个人。作者似乎想把他塑造成一个感性的知识分子,但实际效果就是个优柔寡断的怪人。
书里描写的女性角色更奇怪。她们要么是完美的天使,要么是放荡的恶魔。那个法国女仆明明很聪明,最后却莫名其妙地爱上约里克。还有那个寡妇,前一秒还在悲伤,下一秒就开始调情。这些转变太突然,一点都不真实。
情节发展也很随意。主角突然决定去旅行,路上随便遇到个人就能聊上半天。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哭了,有时候又突然笑起来。整个故事就像在做梦一样没有逻辑。作者可能想表现感伤的情绪,但读起来只觉得混乱。
书里确实有些描写还不错。比如对法国乡村的刻画很细致,能让人想象出当时的场景。但这些细节和主线故事没什么关系,看完了还是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
比较起来,同时代的《项狄传》虽然也很古怪,至少能看懂作者在玩文字游戏。而这本书就像是一堆碎片,拼不出完整的图案。读完之后不仅没有感动,反而觉得很空虚。
主角的旅行明明可以有很多深刻的思考,结果全被琐碎的对话和突然的情绪变化浪费了。作者似乎想探讨生死、爱情这些大问题,但每次都浅尝辄止。读者刚要认真思考,情节就跳到了别处。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