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工作
工作

工作

辛克莱·刘易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在热心公益的卡萝尔·肯尼科特(Carol Kennicott)于《大街》(Main Street)中问世的三年前,乌娜·戈尔登(Una Golden)早已在与商界的守旧势力抗衡。如同卡萝尔,《求职》中的这位女主角是辛克莱·刘易斯笔下最饱满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他第一部引发争议的小说。这位纽约城的"职场女性"——深陷婚姻与事业、丈夫与办公室、节育与母性等多重困境——已然成为大众文化与文学作品中职业女性的原型。
更多
书评  · 1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62320
乔治·巴比特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都市人,他的生活被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所束缚,表面上过着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和迷茫。他试图通过商业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却在夜深人静时常常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人不禁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究竟是在追求真正的幸福,还是仅仅在扮演社会期待的角色?《工作》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于1922年发表的一部社会批判小说,它通过对一个普通商人日常生活的细致刻画,展现了20世纪初期美国中产阶级的精神困境。 在那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物质财富的积累成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巴比特就像他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沉迷于追逐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物质享受。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努力维持着体面的形象,却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刘易斯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这种盲目追求社会认可的生活方式,揭示了隐藏在繁荣表象下的精神危机。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在这个充斥着社交媒体和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像巴比特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社会期望的奴隶? 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巴比特内心独白的部分。当他独自驾车行驶在熟悉的街道上,或是深夜躺在豪华的卧室里,那些被压抑的怀疑和不满就会浮上心头。他隐约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缺乏真正的意义,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种迷茫感是如此真实,以至于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我们是否也在用忙碌来麻痹自己,逃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刘易斯通过巴比特这个人物,不仅批判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倾向,也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该如何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巴比特最终选择妥协,重新回到那个他既厌恶又依赖的生活方式中。这个结局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却也发人深省。读完全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个充满选择和可能性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像巴比特一样,被困在自己编织的牢笼里?我们是否有勇气打破常规,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7298
我是从二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这本《工作》的,泛黄的书页上还留着前主人用铅笔做的标记。朋友听说我在读这本书,露出惊讶的表情:"这可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古董了,现在谁还看辛克莱·刘易斯啊?"但正是这种"过时感"吸引了我,就像在旧货市场发现一件做工精良的老物件。 刘易斯笔下那个被机器轰鸣声填满的汽车城,比我想象中要有生命力得多。书中那些关于流水线的描写,那些被标准化的工作流程,那些关于效率至上的狂热崇拜,在今天看来依然熟悉得可怕。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更"现代"的一代,但实际上我们仍然活在泰勒主义的阴影里——只不过流水线从工厂车间搬进了写字楼的格子间。我向来讨厌将人异化为螺丝钉的工作方式,但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冷酷的效率催生了现代社会的繁荣。这种矛盾感贯穿了我的整个阅读过程。 刘易斯的写作有种特别的魔力。他像是一个站在流水线旁的观察者,既冷静记录着工人们的动作,又时不时转头对读者眨眨眼睛。这种间离效果让我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只不过刘易斯笔下不是孤独的老渔夫,而是一群被工业化浪潮裹挟的普通人。最妙的是,他总能在最平淡的对话里埋下最尖锐的社会批判,就像在装配线上偷偷安装了一个会突然卡住的零件。 说到书中人物,最先浮现在我脑海的是那位叫巴比特的推销员。这个角色比《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汤姆·布坎南更让我感到不适——不是因为他有多邪恶,而是因为他太普通了。他就是那种会在电梯里跟你聊天气的邻居,是每个公司都有的"老好人",但正是这种平庸的恶最令人毛骨悚然。他真诚地相信着广告手册上的每句话,热情地推销着连自己都不需要的产品,最可怕的是,他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参与一场巨大的骗局。读到他时,我总忍不住翻看手机里那些未读的促销短信。 然后是女主角弗兰,她让我想起《小妇人》里的乔,只不过乔最后成了作家,而弗兰被困在了打字机前。书中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当弗兰终于攒够钱买下心心念念的丝袜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消费主义驯化了。这种觉醒时刻在今天的职场女性身上依然不断重演——我们挣得越多,就越陷入更精致的牢笼。刘易斯对弗兰的描写带着某种温柔的残忍,既同情她的处境,又冷静地展示她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体系的共犯。 与弗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工友梅。这个来自农村的姑娘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工业化承诺的虚伪。书中她说过一句让我后背发凉的话:"在老家挤牛奶时,至少知道奶牛为什么踢我。"现在的打工人不也常说类似的话吗?我们被困在KPI的迷宫里,甚至找不到那个该被抱怨的具体对象。梅最后的命运——被机器切断手指后默默离开城市——读来就像个残酷的寓言。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对工会的描写。刘易斯既展现了集体抗争的必要性,又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组织本身的官僚化。这种清醒的批判态度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当读到工会领导们坐在豪华餐厅里讨论"工人权益"时,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宁愿"躺平"也不愿加入任何组织。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反抗体制的力量,最终往往会变成另一个体制。 合上书时,窗外正好传来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警报声。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依然在流水线上奔跑,只不过现在的传送带变成了算法,厂规变成了OKR。刘易斯笔下那个充满汽油味的底特律,和今天弥漫着咖啡香的写字楼,本质上都是同一种异化劳动的剧场。但奇怪的是,这种发现并没有让我感到绝望——就像书中那个始终没被描写的"未来",既可能是更严酷的牢笼,也可能是尚未书写的解放。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7585
这书真有那么神?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工作》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