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童年
列夫·托尔斯泰

童年

列夫·托尔斯泰  

《童年》作为列夫·托尔斯泰处女作,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18073
童年时读《童年》,只觉得是个贵族的成长故事。长大后重读,才明白托尔斯泰笔下那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痛。尼古连卡的天真与困惑,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吗?那些破碎的期待,笨拙的成长,像极了每个人跌跌撞撞的青春。贵族庄园里飘散的不仅是烤面包香气,更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纯真年代。在这本半自传体小说里,我看到的不是别人的童年,而是所有人成长路上那个不断远去的自己。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21820
这本书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些说不上来但就是忘不掉的感觉。托尔斯泰写《童年》的方式很特别,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把记忆里的碎片一片片拼起来。读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年纪,那些看起来不重要的小事,其实都藏着孩子才懂的秘密。 最让我有共鸣的是书中那些大人看不见的细节。比如主角躲在桌子底下闻到的灰尘味,或者盯着窗户上的雨滴发呆的下午。这些描写太真实了,我读着读着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干过类似的事。现在长大了反而记不清具体发生了什么,但那种感觉还在。 书里写的家庭教师那段特别戳我。小孩明明知道大人在装模作样,但还得配合他们演戏。这种憋屈的感觉我太熟悉了。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大人总让我们表演背诗算数,那时候就觉得特别假,但还得装出开心的样子。托尔斯泰把这些都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很细,细到让人有点难受。 关于母亲的部分看得我心里发紧。孩子对母亲的感情总是很复杂,又依赖又害怕。书里主角闻母亲手帕的味道那段,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常做这种事。现在想想,那时候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记住妈妈的味道,怕有一天会忘记。 书里有些地方读着很闷,特别是那些长篇大论的内心独白。但转念一想,小孩的脑子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托尔斯泰可能就是想写出这种乱糟糟的感觉。不过这种写法确实会让读者觉得很累,有时候我都想跳过这些段落。 最让我意外的是书中对死亡的描写。小孩第一次面对亲人去世时的困惑和恐惧,托尔斯泰写得特别真实。没有夸张的悲伤,就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这反而更让人难受。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的那个下午。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3723
"在充满残酷与苦难的生活里,她心灵的光辉像永不熄灭的阳光,照亮了我黑暗的童年道路。"高尔基在《童年》中用这一金句巧妙概括了外婆阿库琳娜为他构建的精神避难所,这种饱含诗意的苦难书写使这部自传体小说超越个人记忆,成为所有俄罗斯底层儿童命运的文艺标本。
2025年07月2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9191
沉闷絮叨的童年追忆。
2025年07月2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9612
童年的溪流缓缓流淌,带着懵懂的天真与初生的困惑。托尔斯泰笔下那个敏感的尼古连卡,正用稚嫩的眼睛打量着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我们看到纯真如何被现实的棱角磨出第一道伤痕,看到最初的信任如何遭遇背叛的阴影。这部自传体小说最打动人的,正是那种对逝去童真的深情回望——既保持孩童的视角,又带着成年人的洞见。每个翻动书页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最初的影子。
2025年07月23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