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童年
童年

童年

列夫·托尔斯泰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童年》作为列夫·托尔斯泰处女作,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更多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21679
这本书是在整理旧书箱时偶然翻出来的,泛黄的书页边缘还留着当年用铅笔划的稚嫩痕迹。说来惭愧,第一次读《童年》时我正处在与书中主人公相仿的年纪,却因为沉迷那些光怪陆离的奇幻小说而没能真正读懂这部作品。直到去年冬天,在重温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时突然想起托尔斯泰笔下这个同样以"童年"为名的世界,才重新从书架上取下这本被冷落多年的小书。 开篇那个关于"绿棒"的传说就让我怔住了。贵族少爷们寻找能让人永远幸福的绿色木棍这个细节,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记忆深处的某个抽屉。小时候在外婆家的阁楼里,我也曾执着地寻找过一本据说记载着所有谜题答案的魔法书。托尔斯泰笔下这种对童年执念的精准捕捉,让尼古连卡的世界与我的回忆产生了奇妙的叠影。这种共鸣感在读到小主人公因为一个错误的法语单词而整夜难眠时达到了顶峰——谁在童年时没有过因为某个微不足道的过失而辗转反侧的经历呢? 但真正让我心头震颤的是书中那些看似平淡的家庭场景。比起高尔基笔下充满苦难的童年,托尔斯泰描绘的这个贵族家庭更像是一幅用蜂蜜调色的水彩画,可当你凑近看时,会发现颜料里掺着细碎的玻璃渣。尼古连卡母亲弹钢琴时裙摆的窸窣声,父亲打猎归来时靴子上的泥土,这些鲜活的细节背后藏着令人窒息的家族暗流。特别是写到父母争吵后母亲独自在阳台上哭泣那段,我忽然想起自己十岁那年,也是透过门缝看见母亲把脸埋在围裙里无声抽泣的模样。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用孩子懵懂的视角,展现出成人世界最残酷的真实。 书中的人物塑造简直像在解剖人性。祖母那种用宗教包裹着的控制欲,让我想起中学时总用"为你好"当理由翻看我日记的班主任;法语教师卡尔·伊万内奇邋遢外表下的温柔,又让我记起总在课间偷偷给我们塞水果的宿管阿姨。最绝的是对父亲这个人物的刻画,他既会在儿子发烧时整夜守在床边,又会因为管家算错账目而鞭打农奴。这种矛盾性恰恰构成了最真实的人性标本,就像我那个会为流浪猫搭建窝棚,却对家人冷若冰霜的舅舅。 特别想谈谈书中那段关于"蝴蝶翅膀上的粉末"的描写。尼古连卡发现触碰蝴蝶会蹭掉它们翅膀上美丽的粉末时,第一次意识到美好事物的脆弱性。这个细节像颗种子埋在我心里二十年后突然发芽——去年陪女儿观察昆虫时,她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漂亮的东西都不能碰?"那一刻我简直要怀疑托尔斯泰是不是在我家装了监控。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大概就是经典作品最神奇的魅力所在。 与很多用苦难堆砌的成长故事不同,托尔斯泰笔下的童年伤痛更像是一杯慢慢变凉的茶。你明明看见杯口还飘着热气,等喝到嘴里才发现已经凉透了。比如尼古连卡得知母亲去世那段,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歇斯底里,只有"客厅里的座钟突然停了"这样克制的描写。这种留白反而让悲伤有了形状,就像我至今记得外婆去世那天,窗台上那盆茉莉突然全部凋谢的诡异景象。 书中关于等级制度的描写现在读来格外刺心。小主人公因为身份差距不敢与厨娘儿子交朋友那段,让我想起小学时被迫转学的农民工同学。更可怕的是,这种阶级意识就像遗传病一样代际传递——我女儿上周突然说不想和穿旧衣服的小朋友玩,这话像记耳光把我打醒了。托尔斯泰在150年前揭示的人性真相,到今天依然在反复上演。 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处那个梦境。尼古连卡梦见自己终于找到那根能带来幸福的绿棒,醒来却发现手里攥着的只是半截枯枝。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场景,完美诠释了成长的本质——我们都是在不断幻灭中学会生存的。就像我十八岁那年终于攒够钱去买童年心心念念的玩具火车,却发现它早已不在橱窗里了。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或许就是告别童年后必须缴纳的入场费。 重读这本书时,窗外的梧桐树正在落叶。看着那些金黄的叶子打着旋儿坠落,我突然理解了托尔斯泰为什么要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来记录童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其实都是生命最初的纹路。就像旧照片会褪色,记忆会模糊,但被文学作品定格的童年永远鲜活如初。合上书页时,我仿佛看见十岁的自己正蹲在花园里,认真地为一只死去的知更鸟举行葬礼。这个画面如此清晰,以至于我下意识伸出手,却只摸到了书脊上微微凸起的烫金字母。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童年》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