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
知书房
尤利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
发表书评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构建的都柏林一日,最终以莫莉·布卢姆的内心独收束,这种处理方式使读者得以从繁复的叙事迷宫中抽离,转而审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困境。前文中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描写——布卢姆在街头巷尾的游荡、斯蒂芬在图书馆的玄思、莫莉在床上辗转的回忆——实则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人类意识的流动性与破碎感。作者选择这样的结尾,或许正是为了让读者在经历了一场意识流的洗礼后,能够以更清醒的目光审视自我存在的本质。然而现实中的现代人,又有几个能像布卢姆那样在庸常生活中保持精神的完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乔伊斯笔下的人物最终都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和解,但二十世纪初的都柏林人仍困顿于殖民统治、宗教束缚与身份认同的泥沼之中。这种表面自由与内在禁锢的悖论,直到今天依然在当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上演。小说中那些看似随意的意识碎片,实则精准地击中了现代文明最脆弱的神经——在物质丰裕的表象之下,人类的精神世界始终在寻找着真正的归宿。
对比之下还是《奥德赛》更让人心绪难平。也许是因为奥德修斯的漂泊总带着宿命的悲怆,而布鲁姆在都柏林的游荡却充满了现代人的琐碎与荒诞。乔伊斯将史诗降格为凡人的一日,但这种降格中反而透出更刺骨的真相——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某种形式的漂泊中,却很少有人能成为自己命运的奥德修斯。
布鲁姆这个反英雄式的主角令人着迷又困惑。他有着奥德修斯般的机敏,却用在偷窥女人内衣和计算日常开支上;他渴望归乡,但那个家早已被妻子的不忠撕得粉碎。乔伊斯残忍地告诉我们:现代人的归途不是被神明眷顾的凯旋,而是在煤气灶前煎腰子的日常。这种落差让人窒息,却也异常真实。布鲁姆的"智慧"不再用于战胜独眼巨人,而是在酒吧里用伪科学唬人;他的"勇气"不是面对海妖的歌声,而是默默忍受妻子的背叛。这种凡俗化的处理,恰恰让这个角色拥有了古希腊英雄所不具备的血肉温度。
都柏林就是布鲁姆的卡吕普索岛屿——一个他永远无法真正逃离的牢笼。但最讽刺的是,这个牢笼正是他自己选择的。当他游荡在街头,与妓女调情,在葬礼上胡思乱想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英雄的冒险,而是一个普通人如何用琐碎的日常来逃避更深的痛苦。布鲁姆对妻子莫莉的复杂情感尤其令人心碎:他既渴望又恐惧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矛盾让他永远处于精神上的漂泊状态。乔伊斯用意识流的手法将这种心理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跳跃的思绪比任何独白都更能揭示现代人灵魂的支离破碎。
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存在让这种漂泊感更加鲜明。这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在寻找精神父亲,而布鲁姆在寻找精神儿子,两人的相遇充满象征意味却注定徒劳。当他们在妓院经历那些荒诞的场景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而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彻底崩塌。斯蒂芬的"弑父情结"和布鲁姆的"丧子之痛"形成奇妙的镜像,这种心理层面的漂泊比地理上的流浪更令人绝望。
最震撼的莫过于莫莉最后的独白。这个被物化的"佩涅罗佩"突然拥有了自己的声音,她那些不加修饰的情欲幻想彻底解构了忠贞的神话。当她说出"是的"的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乔伊斯笔下没有真正的归乡,只有永恒的漂泊。都柏林不是伊萨卡,而是一个所有人都被困在各自孤独中的精神荒原。
读完《尤利西斯》,那些看似混乱的日常片段会在脑海中久久不散。布鲁姆吃内脏三明治的细节,比奥德修斯任何一次战斗都更令人难忘。因为乔伊斯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英雄主义不在于征服外在的险阻,而在于如何带着满身伤痕继续平凡的生活。这种认知既令人释然又充满苦涩——我们终于明白自己成不了奥德修斯,但或许可以学着像布鲁姆那样,在都柏林的黄昏里保持最后的尊严。
"斯蒂芬低头望了望那串钥匙和靴子,又看看那顶帽子。它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几何图形,象征着斯巴达式的简朴。"
《尤利西斯》是一部"在人类精神的荒野中开辟出一条新路"的惊人杰作。
说实话,《尤利西斯》这本书在文学界的地位高得吓人,几乎每个文学爱好者书架上都会摆着一本。但当我真正翻开这部"天书"时,内心是崩溃的——这到底在写什么?我不得不承认,可能是我文学修养不够,但这样一本被奉为圭臬的作品,真的值得普通读者耗费如此多精力去啃读吗?
整本书最让我困惑的是乔伊斯刻意为之的晦涩难懂。那些跳跃的意识流、突如其来的典故、毫无征兆的视角转换,简直就像在跟读者玩捉迷藏。我理解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创新,但这种近乎偏执的晦涩,是否已经背离了文学最基本的交流功能?特别是那些长达几十页没有标点的段落,读得我头晕目眩,这到底是文学实验还是对读者的折磨?
主人公布鲁姆的形象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平凡的都柏林广告推销员,整天在街头游荡,内心充满各种琐碎的念头。乔伊斯确实把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但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花费700多页来了解一个人一天的生活吗?那些看似随意的日常细节描写,比如布鲁姆如厕、吃早餐的场景,除了展现"真实"之外,究竟还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
更让我困惑的是小说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对应关系。文学教授们津津乐道于每个章节与史诗的巧妙对应,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如果不知道这些典故,是不是就意味着无法真正理解这部作品?这种对读者知识储备的苛刻要求,是否让《尤利西斯》变成了一部只为精英阶层准备的"文学谜题"?
书中对性描写的大胆直白确实突破了当时的禁忌,但现在看来,这些描写是否也显得有些刻意?比如莫莉·布鲁姆著名的内心独白,那些不加掩饰的情欲念头确实展现了女性真实的心理,但这种表现手法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再新鲜。我们是否过度夸大了它在文学史上的突破性意义?
最让我不满的是这本书形成的"阅读崇拜"。好像只要你说读不懂《尤利西斯》,就会被贴上"文学素养不足"的标签。但文学鉴赏难道不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吗?为什么我们要对一部大多数人都读不懂的作品顶礼膜拜?这种盲目崇拜是否已经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初衷?
不可否认,乔伊斯在语言实验上的成就是惊人的。他把英语玩出了新花样,创造性地混合了各种文体和修辞。但问题是,当语言实验变成了目的本身,当形式创新掩盖了内容表达,这样的作品还能称之为伟大吗?我怀疑很多声称读懂《尤利西斯》的人,其实也只是在复述评论家的观点而已。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疲惫而非愉悦。文学难道不应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或思想启迪吗?如果一部作品需要借助大量注释和导读才能勉强理解,它还算得上是成功的创作吗?也许《尤利西斯》确实开创了文学的新纪元,但作为普通读者,我更愿意选择那些能与我产生真实共鸣的作品。
当然,我承认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可能过于苛刻。毕竟它诞生于一百年前,当时的文学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也许问题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后世对它的神化。把《尤利西斯》捧上神坛的做法,反而让这部本应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变成了一具供人瞻仰的文学木乃伊。
最终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我勉强读完了全书,但《尤利西斯》对我来说依然是个未解之谜。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积累了足够的文学修养,会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但就目前而言,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文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非一部适合普通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