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英格兰,我的英格兰
英格兰,我的英格兰

英格兰,我的英格兰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英格兰,我的英格兰》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选集,收录10篇经典作品,包括《菊香》《干草垛里的爱》《普鲁士军官》《英格兰,我的英格兰》《你摸过我》《公主》《太阳》《爱岛的男人》《人生之梦》《逃跑的公鸡》。
更多
书评  · 1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77831
重读劳伦斯的《英格兰,我的英格兰》,总有种被荆棘缠绕的窒息感。这个短篇集像一面破碎的镜子,照出战后英格兰的满目疮痍,也照见我们每个人内心那片荒芜的沼泽。劳伦斯笔下那些困在婚姻与阶级牢笼里的男女,他们的挣扎与沉沦,总让我想起某个阴雨绵绵的午后,自己站在泰晤士河畔看着浑浊河水时的茫然。 开篇同名短篇里那个在花园里颓废度日的诗人,简直是一代人精神瘫痪的缩影。他修剪玫瑰的剪刀声里藏着对整个时代的嘲讽——当旧日的荣光像褪色的墙纸般剥落,知识分子只能蜷缩在虚假的田园牧歌里慢性自杀。劳伦斯把婚姻写成互相撕咬的困兽之斗,埃格伯特和温妮弗雷德在苏塞克斯农舍里的对峙,比任何战场上的刺刀见红更令人胆寒。那些关于蕨类植物与石楠丛的描写越唯美,越反衬出人性在亲密关系中的狰狞。我常想,或许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埃格伯特,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逐渐枯萎。 《普鲁士军官》里扭曲的权力关系更让人如鲠在喉。上尉与勤务兵之间病态的吸引与憎恶,像极了现代社会里所有戴着镣铐的舞蹈。当劳伦斯描写军官"像闻一朵有毒的花"般嗅着士兵的气息时,我仿佛看见整个欧洲旧秩序在欲望的泥沼里腐烂。这种令人窒息的笔触,比直白的战争描写更具杀伤力——它揭示的是灵魂深处的战壕与铁丝网。 最刺痛我的还是《菊花的幽香》。矿工妻子捧着亡夫裤袋里沾煤灰的菊花时,那种钝痛感会突然击中深夜失眠的读者。劳伦斯总能在最日常的场景里埋下情感的地雷,当主妇擦洗丈夫遗体时"像在擦拭一个巨大的玩具",这种近乎冷酷的描写反而让悲伤有了金属般的质感。这些故事里的女性形象总带着殉道者的光辉,她们在油腻的厨房与潮湿的床笫间承受着双重剥削,却像石缝里的野草般野蛮生长。 重读时会注意到劳伦斯对工业文明的憎恶如何渗透在每个比喻里。他把煤矿称作"地下墓穴",将工厂烟囱比作"冒烟的祭坛",这种宗教意象的挪用让整个英格兰中部成了献祭人性的巨大祭台。但奇怪的是,当描写被机械异化的工人时,他的笔端又会流露出一丝诡异的迷恋——就像我们这代人对待手机时的矛盾心理。这种分裂感恰恰印证了劳伦斯的预言:工业文明既是毒药也是蜜糖,我们一边痛饮一边呕吐。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雨还在下。劳伦斯笔下那些困在婚姻、阶级与战争中的幽灵,与此刻在写字楼隔间里刷手机的打工人,隔着百年时空面面相觑。我们依然在问着同样的问题:当英格兰不再是英格兰,当"家园"变成地理名词而非精神归宿,该去哪里寻找那片不存在的应许之地?或许这就是伟大文学的魔力——它不会给你答案,只会在你心里凿开更多裂缝,让月光照进来时形成更复杂的图案。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6486
这本书有点难懂但值得多看几遍。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4690
在翻阅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时,劳伦斯的《英格兰,我的英格兰》以其独特的视角吸引了我。这本书最令我深思的是,劳伦斯对现代文明与原始生命力之间矛盾的深刻剖析。他笔下的英格兰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在工业化浪潮中日渐异化的精神家园。这种异化不仅仅体现在人与土地关系的断裂上,更深刻地反映在现代人灵魂的空洞化。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思考劳伦斯对机械文明的批判。在他看来,现代人就像他笔下那些被困在矿区的工人,虽然拥有技术文明的便利,却丧失了与自然、与自我的原始连结。这种生存状态令人不寒而栗——我们自以为获得了自由,实则可能陷入了更精致的囚笼。书中主角埃格伯特便是这种困境的典型代表,他既无法真正融入现代文明,又难以回归纯粹的原始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无根状态最终导致了悲剧。 劳伦斯的写作风格极具张力。他擅长用极具感官冲击力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自然景物的段落往往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读他的文字,能感受到一种近乎痛苦的清醒,这种清醒让读者不得不直面现代生活的荒谬性。特别是在描写埃格伯特与妻子关系恶化的段落中,劳伦斯将夫妻间的疏离表现得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 面对劳伦斯提出的问题,作为读者难免会陷入思考。现代人是否真的需要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做出选择?也许答案并非非此即彼。但不可否认的是,劳伦斯确实戳中了现代文明最敏感的神经——我们为了追求物质进步付出了怎样的精神代价?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看来丝毫未减。当看到埃格伯特最终选择用死亡来反抗生活的虚无时,我不禁想到,或许劳伦斯想告诉我们,真正的悲剧不在于死亡本身,而在于活着却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991
在翻阅英国文学经典时,偶然与劳伦斯的《英格兰,我的英格兰》相遇。这本短篇小说集像一把精致的手术刀,剖开了爱德华时代英格兰乡村的肌肤,让我看到那些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依然跳动的、野性的生命脉搏。最令我着迷的是劳伦斯笔下那些与土地血脉相连的人物,他们身上那种原始的、近乎本能的生存力量,在机械化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 爱格伯特这个角色尤其打动我。他是如此矛盾的存在——一个现代英格兰的"野蛮人",拒绝被文明驯化,却也因此保持着最纯粹的生命力。读到他带着孩子们在荒野上奔跑的场景时,我不禁想象自己赤脚踩在湿润的英格兰泥土上,感受草叶划过脚踝的刺痛。劳伦斯笔下的自然不是田园诗般的背景板,而是有呼吸、有脾气的活物,它会用荆棘划破你的皮肤,也会用野花香气抚慰你的灵魂。 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读者,我常思考现代人失去的是什么。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盒子里,与土地的联系被切断得像截肢手术般干净利落。但劳伦斯的小说像一剂猛药,突然唤醒了我血液里沉睡的记忆——那种想要赤脚奔跑、想要触摸树皮、想要在暴雨中仰头呐喊的冲动。爱格伯特的悲剧在于,他试图在二十世纪活得像原始人,这种坚持既壮烈又荒谬。可谁又能说,我们这些"文明的胜利者"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败者呢? 小说的结局总让我辗转反侧。爱格伯特最终回到战场,这个选择既像逃避又像回归。但劳伦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给出简单的道德评判。在工业化浪潮中,保持野性需要付出代价,但完全驯化又意味着灵魂的死亡。这种张力正是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合上书页后很久,我还能感受到那些文字在血管里奔流,像不列颠群岛的海风一样既清新又苦涩。 有时我会想,如果活在劳伦斯笔下的英格兰,我会是谁?是困在客厅里的温顺妻子?还是挣扎在工厂里的工人?抑或是像爱格伯特那样,固执地守护着一小块野性的领地?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提出来本身就足以让人重新审视现代生活的代价。劳伦斯教会我的,或许就是在妥协与坚持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既不过分浪漫化过去,也不完全臣服于当下。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英格兰,我的英格兰》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