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克拉丽莎 - 第 3 卷
克拉丽莎 - 第 3 卷

克拉丽莎 - 第 3 卷

塞缪尔·理查森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这是塞缪尔·理查森经典小说《克拉丽莎》的第3卷。年轻的克拉丽莎·哈洛威遭到不择手段的家人逼迫,要她嫁给一个她厌恶的有钱人。她被骗与风趣潇洒的罗伯特·洛夫莱斯私奔,并寻求他的庇护。然而,洛夫莱斯证明自己是个不可信赖的浪荡子,他含糊其辞地承诺结婚,却同时不断对克拉丽莎进行不受欢迎且愈发粗暴的性侵犯。即便如此,克拉丽莎还是觉得他魅力诱人,她那谨守美德的内心,也夹杂着未曾承认的欲望。《克拉丽莎》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信件展开叙述,深刻而多义地刻画了这对陷入致命吸引的情侣,是一部极具震撼力与感染力的作品。1747年首次出版时便大获成功,至今仍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更多
书评  · 1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78936
翻开《克拉丽莎》第三卷,那种令人窒息的道德说教气息扑面而来,理查森似乎永远学不会克制他的布道欲望。这部号称英国第一部伟大心理小说的作品,在第三卷里暴露出令人难以忍受的结构缺陷——冗长的书信体叙事本该展现人物内心,却沦为作者道德观念的传声筒。 克拉丽莎这个角色在第三卷中的遭遇令人既愤怒又困惑。她被塑造成一个近乎病态的完美主义者,面对洛夫莱斯的侵犯时表现出的那种夸张的贞洁观,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对女性自主意识的侮辱。理查森似乎认为,一个女性角色只有在遭受极致痛苦时才能彰显其美德,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贯穿全书。 书信体的形式在第三卷完全失控。长达数十页的内心独白不断重复相同的情感,读来令人疲惫。当克拉丽莎反复纠结于"名誉"与"贞洁"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在思考,而是作者在通过人物之口进行道德训诫。这种叙事方式让本该紧张的情节变得拖沓乏味。 更令人失望的是洛夫莱斯这个角色。在第三卷中,他从一个具有复杂心理的反派,退化成一个脸谱化的恶棍。理查森对人性阴暗面的描写流于表面,缺乏真正深刻的洞察。当洛夫莱斯对克拉丽莎实施侵犯时,整个场景充斥着廉价的道德剧色彩,而非对人性困境的真实探讨。 这部小说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它试图用道德说教取代艺术真实。第三卷中那些没完没了的道德辩论,在今天看来既虚伪又做作。理查森似乎忘记了,伟大的文学应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而非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当克拉丽莎最终选择死亡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悲剧的震撼,而是作者道德观的生硬呈现。 阅读《克拉丽莎》第三卷的过程就像被迫聆听一场永无止境的布道。理查森沉溺于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中,完全忽视了小说作为艺术形式应有的张力和深度。这部作品或许在书信体小说发展史上有其地位,但作为文学阅读体验,它带给现代读者的更多是烦躁而非启迪。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1868
读完《克拉丽莎》第三卷,我总算明白为什么理查森能成为英国小说之父。这本书写于1748年,但克拉丽莎这个角色到现在都让人觉得真实。她不是那种老套的悲剧女主角,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她面对洛夫莱斯的追求时那种矛盾心理,简直写得太到位了。 书里最厉害的是心理描写。理查森用书信体的方式,把克拉丽莎的内心活动完全展现出来。她写给朋友安娜的信里,每一句话都能看出她的犹豫和挣扎。这种写法在当时绝对是创新,现在看也不过时。洛夫莱斯这个角色也写得很好,他表面上是绅士,实际上满肚子坏水。这种反差让故事特别有张力。 情节发展很自然。克拉丽莎被家人逼婚,逃到伦敦,又被洛夫莱斯欺骗。这些事一环扣一环,没有硬凑的感觉。特别是伦敦那段,描写得很细致。你能看到克拉丽莎怎么一步步陷入困境,但又始终保持尊严。她不是那种等着被救的弱女子,而是想尽办法保护自己。 书信体有个好处,就是能同时展现不同人的想法。安娜的回信经常和克拉丽莎的信形成对比,这样读者能看得更清楚。理查森还通过不同人物的信来推进剧情,这个手法很聪明。 要说缺点,可能就是有些地方太啰嗦。十八世纪的小说都这样,喜欢把每个细节都写出来。但考虑到这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品,已经很不容易了。特别是女性心理的描写,在当时绝对是突破。 看完第三卷,我更期待后面的发展了。克拉丽莎的命运会怎样,洛夫莱斯会不会遭到报应,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这本书虽然厚,但值得花时间读。比起同时代那些说教味很浓的小说,《克拉丽莎》真实多了。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克拉丽莎 - 第 3 卷》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