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谷
月亮谷
杰克·伦敦

月亮谷

杰克·伦敦  

比利·罗伯茨和撒克逊·罗伯茨是住在奥克兰的勤奋工作的人。当旧金山瓦工和奥克兰瓦工之间爆发问题时,引发了一场骚乱,将比利和撒克逊人都卷入了疯狂的战斗。当骚动平息后,比利和撒克逊意识到日益严重的劳工骚乱只会变得更糟,并决定寻找一个更安全的居住地。他们最终找到了它——“在月球谷”。杰克·伦敦是 20 世纪初的冒险家和作家。他创作了《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等经典作品,这两部作品的灵感都来自他在阿拉斯加作为淘金者的那一年。“月亮谷”是杰克·伦敦最终定居的地方,种植创纪录的农作物并支持牲畜。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8544
读完《月亮谷》,为迪克和波拉的悲剧结局感到压抑,也为他们被资本主义剥削的遭遇感到愤怒。 书中作者通过对矿工生活的描写,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批判,让我们看到了工业化时代劳工阶层的悲惨处境,看到了资本积累过程中赤裸裸的剥削。虽然书中描写的是上个世纪的故事,但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到窒息,因为这种剥削关系至今仍未完全消失。 本书作者以迪克和波拉的爱情为主线,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两人的遭遇。在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虽然比不上《愤怒的葡萄》这样的经典,没有细腻的心理刻画,也没有精心设计的情节转折,但正是这种真实的笔触,让故事更具冲击力。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主人公的绝望,这种真实感让人读得喘不过气,我不得不中途停下来好几次才能继续读下去。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4253
我在想,如果我是《月亮谷》里的主人公,能有那样坚定的信念吗?能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吗?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荒野中寻找自我,如何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故事中的主角离开城市生活,走向大自然。这不是逃避,而是选择另一种生存方式。我看到他面对寒冷、饥饿和孤独,却始终没有放弃。他和妻子在荒野中建立家园,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种生活让我感到震撼。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习惯了便利和舒适,很少有人愿意放弃这些去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 书中描写大自然的那些段落特别打动我。我从来没想过森林和河流可以给人这么多力量。主角在月光下的山谷中找到平静,在清晨的露水中看到希望。这些细节让我也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离自然太远了?我们每天面对手机和电脑,却忘记了最简单的快乐。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现代人的生活困境。我们被困在工作和房贷中,像笼子里的鸟。很少有人敢像书里那样做出改变。但书里也告诉我们,改变需要勇气,更需要代价。 主角和妻子的感情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一起面对困难,互相支持。这让我想到现在的婚姻,太多人因为小事就分开。我们是不是忘记了同甘共苦的意义?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还是自己内心的满足?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但它让我开始思考。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4690
"在月光与阴影的交界处,我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归途。"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57376
花了整整一周才勉强啃完《月亮谷》,合上书页时竟有种解脱感。杰克·伦敦笔下的淘金热总带着血腥味,那些被积雪覆盖的尸骨与发疯的猎犬确实震撼,但字里行间弥漫的生存主义哲学像钝刀割肉般折磨人。当主角用猎枪轰碎棕熊头颅时,作者竟然用诗意的笔调描写脑浆在月光下"像银河般璀璨",这种将暴力美学化的倾向让我后颈发凉。 最难以接受的是小说中赤裸的种族主义。伦敦把印第安人写成"会走路的野兽",对中国劳工的描写更是充满"黄祸论"的阴影。当读到淘金者把原住民的头皮当战利品悬挂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深呼吸——这分明是殖民暴行的文学粉饰。奇怪的是,作者同时又歌颂底层白人工人的兄弟情谊,这种分裂的价值观像是19世纪美国社会矛盾的标本。 当然不能否认伦敦对自然的描摹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北极光下冰封的育空河,暴风雪中颤抖的枞树林,这些段落确实如评论家所言"带着矿物般的冷冽光芒"。但每当沉浸在这种诗意中,紧接着就会出现用达尔文主义包装的残酷生存法则,比如"弱者就该像驯鹿一样被狼群分食"的论调。这种浪漫化残酷的叙事方式,让整本书像裹着蜜糖的刀片。 或许我终究不是冒险小说的理想读者。当伦敦描写主角为了一袋面粉杀人时,我的现代道德观在激烈抗议;当他歌颂"用鲜血书写男人史诗"时,我看到的只是被神话包装的创伤。合上书后,窗外的车流声突然变得很安心——至少我们不必再用猎枪和雪橇犬来证明自己活着。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9918
主角的转变太突然了,我不信。故事前半段还好,后面越来越不对劲。他凭什么轻松成功,这不合理。说好的冒险呢,结果全是运气。作者写得太简单了。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