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
孔子

孔子诗论

孔子  

上博楚简之一。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完、残简共29支。由马承源整理并释读。全篇盖为孔子向弟子授诗之记录。马氏认为“可能当时社会对诗的认识和诗的运用,已有相当的偏差,所以在《诗论》中常强调主观的见解”。如多次出现“吾信之”、“吾悦之”、“吾美之”等。与《论语》中孔子论诗相比较,《论语》中只涉及《诗》与修身的关系,而竹简中出现关于《诗》与“情”的关系的讨论。《诗论》首简即提出:“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乐亡离情”说,点明了“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各篇诗的排序,与今本《毛诗》也不相同。就内容而言,仅涉及《周诗》。《诗论》作者,今有子夏、子羔以及孔子再传弟子几说。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78491
孔子诗论这本书把诗的源流说得很清楚。诗三百篇,篇篇都有深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不是随便选的。他看重诗的教化作用,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 孔子说诗的时候,很注意诗的本意。他认为诗不是随便写的,都要表达真实情感。读诗的人要体会作者的本心。诗可以让人明白事理,可以培养品德。 孔子教学生读诗,不是光让他们背诵。他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含义。他认为学诗很重要,因为诗教人明辨是非。通过读诗,人可以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孔子对诗的看法很深刻。他不仅研究诗的形式,更重视诗的内容。他认为好诗要有真情实感,要能打动人。他选的诗都是这样的作品。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8573
困惑时读孔子诗论,他教导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迷惘时读孔子诗论,他指引你:"不学诗,无以言";需要修身时读孔子诗论,他启迪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面对人生抉择时,他提醒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追求精神境界时,他告诉你:"《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些看似简单的诗学论断背后,是孔子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 在《孔子诗论》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诗歌批评理论,更是一个思想家的心灵图谱。他将诗歌视为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通过《诗经》的解读,构建起一套独特的人文价值体系。这种将文学与道德、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阐释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孔子对诗歌的解读总是带着温厚的理性,既重视诗歌的情感表达,又强调其教化功能。他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将诗歌视为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途径。这种将审美与伦理完美结合的诗学观,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智慧。在当代社会,《孔子诗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批评意义,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生活、完善自我的思想资源。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6825
读《孔子诗论》的过程,比起研读其他先秦典籍,总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这种失落并非来自文本本身的晦涩,而是源于它作为一部被历代奉为圭臬的经典,却处处显露出思想的局限与时代的桎梏。 最令人不适的是其简单粗暴的价值评判体系。凡是符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就是好诗,稍有锋芒就被斥为"怨刺"。这种非黑即白的评判,完全抹杀了诗歌艺术的复杂性。《诗经》中那些真挚热烈的情诗,在孔子眼中竟成了"淫奔之辞";而《硕鼠》这样尖锐的社会批判,却被曲解为"刺贪"的道德说教。更可笑的是,他对《关雎》的解读——明明是首炽热的情诗,偏要说成"后妃之德"。这种强行附会,暴露出儒家学者面对人类真实情感时的无措与伪善。我自己读《诗经》时,常常被其中鲜活的生命力打动,可到了孔子这里,所有的诗意都被碾碎,塞进礼教的模具里。 《诗论》中那些自相矛盾的阐释更让人啼笑皆非。同一首《葛覃》,他时而说是"后妃之本",时而又说是"民之劳作"。这种随意性暴露出一个致命问题:孔子根本不是在解读诗歌,而是在借诗说教。最荒唐的是对《狡童》的诠释,明明是女子对负心汉的怨怼,他偏要说是"刺郑昭公"。这种牵强附会,与其说是诗学批评,不如说是政治寓言。我常常想,若是让孔子读到现代诗歌,不知又要编排出多少荒谬的"微言大义"来。 整部《诗论》的框架也令人失望。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著,它本可以建立系统的诗学理论,却始终停留在支离破碎的只言片语。孔子谈论《诗》三百,却从未真正探讨过诗歌的韵律、意象、结构等艺术特质。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兴观群怨",说到底不过是政治教化的注脚。比起同时期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我们的《诗论》显得如此单薄。我读柏拉图《理想国》中关于诗歌的讨论时,常惊叹于其思辨的深度;而孔子的诗论,却总是绕不开"思无邪"这样的道德咒语。 最令人痛心的是《诗论》对民间声音的漠视。孔子口口声声说"诗可以观",可他对《国风》的解读永远高高在上。那些底层民众的欢笑与泪水,劳动者的汗水与叹息,在他眼中都成了王道教化的佐证。一部本应充满烟火气的诗歌总集,硬是被蒸馏成道德教科书。我特别反感他对《七月》的解读——这首全面反映周代农事的史诗,在他的点评中只剩下"陈王业"三个字。这种精英视角的傲慢,使得中国文学批评从一开始就患上了"贫血症"。 《诗论》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无意间暴露的真相:任何经典都难逃被时代裹挟的命运。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可他的诗论恰恰是最彻底的"作"—按照自己的需要重塑诗歌。这让我想起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种种乱象,原来这种"强制阐释"的痼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埋下病根。 有时我会想,如果孔子能放下道德家的架子,以诗人的敏感来读诗,这部《诗论》会不会是另一番面貌?《诗经》中那些"琴瑟在御"的闲适,"杨柳依依"的伤别,"岂曰无衣"的豪迈,本可以孕育出更丰盈的诗学。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面对这样一部被礼教绑架的诗论。它就像一具精美的青铜器,虽然价值连城,却再难盛放新鲜的活水。 重读《诗论》到最后,总不免怅然。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在我看来,真正的诗歌永远躁动不安,永远在礼教的边界外游荡。那些被孔子过滤掉的"邪思",或许才是诗歌最珍贵的部分。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既照亮了中国文论的道路,也投下了长长的阴影。当我们今天讨论"诗歌何为"时,依然能听到两千年前那个固执的声音在回响——这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悲哀。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9550
《孔子诗论》虽托名圣贤,实则杂糅秦汉儒生臆说,既失《诗》之本旨,复乖孔子之教。其论理迂阔而文辞枝蔓,每以道德说诗,强附政教,如谓《关雎》"以色喻于礼",竟将男女慕悦曲解为礼法典章,此等穿凿,殊失诗人本怀。细察其注,多取毛传郑笺之糟粕,却弃三家诗之精华,若"思无邪"一语,本为《鲁颂》赞马之辞,硬解作"归于正",显系望文生义。更可笑者,其释《葛覃》"归宁父母"谓"妇人谓嫁曰归",全然不顾《左传》"归宁"乃诸侯夫人省亲之制。今人读此,当持《诗序辨说》以破其妄,参《韩诗外传》以观古义,辅以出土楚简校其讹字。若不耐此等考据工夫,不如直读白文,反得风人之旨。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7038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读过这种讲诗歌本源的古籍了,偶然在图书馆翻到这本竹简整理本。 以前读《诗经》只觉得是些古老歌谣,背过"关关雎鸠"就应付考试。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当时只觉得是句漂亮话。现在才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诗句里藏着最根本的做人道理。 诗可以兴观群怨。以前觉得兴是抒发情感,观是观察社会,现在才懂得兴是唤醒良知,观是看清本质。比如读到"硕鼠硕鼠",不只是讽刺贪官,更让人反思自己有没有侵占他人利益。这些诗句像镜子,照出人心最真实的样子。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现在才理解这句话的分量。不是指不会说话,而是不懂诗里的仁义礼智信,就说不出一句正直的话。就像现在的网络,很多人说话漂亮但空洞,就是因为缺少诗教的根基。 读《孔子诗论》最好的一点是,它能让人重新相信文字的力量。那些三千年前的句子,到现在还能让人心头一震。比如读到"巧笑倩兮",突然就懂了什么是真诚的喜悦;看到"执子之手",立刻明白什么叫纯粹的承诺。这些感受不会随时间褪色。 现在的人总说诗歌没用,不如学技术赚钱。但技术会过时,钱财会消散,只有诗里藏的做人道理永远新鲜。读《孔子诗论》让人明白,背几句诗不是为了显摆学问,而是要把"温柔敦厚"四个字刻进骨子里。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