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诗论
知书房
孔子诗论
孔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知书客983327"不学诗,无以言。"
知书客645513《孔子诗论》寥寥数语,却见夫子对诗的真知灼见。他讲“兴观群怨”,不仅把诗当成教化工具,更看重情感的真实流露。读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位千年之前的圣人,骨子里是理解人性的。他删订《诗经》,保留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篇章,说明他并不死板。最触动我的是他说“诗可以怨”,这等于承认了人有表达愤怒的权利。比起后世那些满口仁义的卫道士,孔子反而显得更有人情味。
知书客454193"不学诗,无以言"
知书客481343诗经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竹简残卷,楚地惊现,上博简中《孔子诗论》横空出世,填补了先秦诗学传承的关键一环。当那些泛黄的竹简在玻璃展柜中与我隔空对望时,仿佛听见两千年前的弦歌在耳畔重新响起。这是孔门诗教最原始的样貌,是未被汉儒注疏层层包裹的思想结晶,就像在考古现场突然触到了未经风化的历史断层。
展柜中的简二十一格外引人注目,墨迹清晰如新:"《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智..."每个短句都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理解《诗经》的新维度。记得在曲阜孔庙看祭孔乐舞时,那些程式化的动作总让人觉得隔膜,但此刻这些残简上的只言片语,却让夫子评诗的声音变得异常真切。他谈《葛覃》见民性固然,论《甘棠》得宗庙之敬,说《绿衣》思古人之情——这哪里是在解经?分明是用诗作镜,照见整个周代的精神图谱。
上海博物馆的灯光下,那些笔画遒劲的楚文字让我想起曾在荆州博物馆看到的战国漆器。同样是楚地遗珍,漆器上的云纹蟠虺尽显巫风,而这些竹简上的文字却透着理性的光芒。最令人拍案的是简十对《诗经》的总体论断:"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三个"亡"字排比而下,将儒家文艺观的核心要义剖解得淋漓尽致。这种直指本心的解读方式,与后来《毛诗序》的政教诠释形成鲜明对比,倒与《论语》中"兴观群怨"之说遥相呼应。
细读简二十三关于《鹿鸣》的评点,突然理解为何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周代贵族的外交辞令中,赋诗言志如同密码交流,而夫子正是破译这套密码的大师。他解《清庙》见王德之至,释《烈文》观礼乐之盛,这些判断不是来自训诂考据,而是源于对时代精神的整体把握。看着展签上标注的公元前300年的断代,不禁想象:这些竹简是否曾与屈原的《离骚》共存于楚国的某个藏书室?两种截然不同的诗学传统,竟在战国的烽火中奇妙地交汇。
特别触动我的是简二十六对《蓼莪》的评语:"《蓼莪》有孝志"。这个看似简单的断语,包含着对诗歌情感内核的精准捕捉。去年在安阳殷墟看孝己甲骨时,就惊异于孝观念在商周之际的延续性。而今这些竹简证明,孔子正是将这种伦理情感升华为诗学原则的关键人物。他对《燕燕》的点评尤为精妙:"《燕燕》之情,以其独也",短短八字,道尽送别诗的情感本质,比后世任何长篇累牍的注释都更直抵人心。
在数字化展厅的全息投影前,复原的编简序列如流水般展开。突然注意到简二十八对《墙有茨》的独特解读:"《墙有茨》慎密而不言"。这完全跳出了汉代经学家"刺淫"的窠臼,展现出孔子对诗歌隐喻性的深刻理解。这让我想起在临淄齐故城看到的瓦当,那些云纹兽面何尝不是另一种"慎密而不言"?先秦的审美智慧总是相通的,无论是建筑装饰还是诗学批评,都讲究含蓄中的力量。
走出展厅时,暮色中的上海博物馆穹顶犹如展开的简册。两千多年前,孔子可能就是这样对着弟子们侃侃论诗;今天,这些重见天日的竹简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思想原发时代的真容。当现代学者争论"孔子是否删诗"时,这些竹简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重要的不是文本的增删,而是解读的密钥。就像在洛阳看到永宁寺的泥塑微笑,这些文字残片保存着儒家诗教最本真的笑容,虽经岁月剥蚀,依然动人心魄。
知书客138151这真是孔子写的吗?我不信。
查看更多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