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诗
知书房
毛诗
毛公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1
发表书评
知书客19374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知书客643424捧着这本泛黄的《毛诗》,指腹摩挲着粗糙的纸页,忽然想起去年在韶山冲看到的晒谷场。阳光把那些石碾子晒得发烫,就像诗里那些灼热的句子,隔着六十年的光阴还在发烫。我们这代人总在追赶新潮,可越是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流行,越会在深夜惊醒时想起这些朴素的诗句。
读《七律·到韶山》时,我盯着"为有牺牲多壮志"这句怔忡许久。父亲总说他年轻时在兵团插队,半夜偷听敌台学《毛选》的情景。那时只觉得是陈年旧事,直到自己创业失败那天,突然明白那些冒着风雪诵读的诗句,原来早把坚韧刻进了我们的骨血里。就像老家屋檐下的冰棱子,看着剔透易碎,实则能承受整个冬天的重量。
上周陪女儿背《沁园春·雪》,她撅着嘴说不如动漫台词酷。我没急着辩解,只是带她去看了场真正的雪。当雪花落在她睫毛上时,孩子突然说:"爸爸,'山舞银蛇'是不是就像现在远处山脉的样子?"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让诗意在生活里自然苏醒。就像母亲当年在灶台边教我背"风雨送春归",炊烟把诗句熏进了记忆最暖处。
单位里海归的副总常说这些诗是过时的宣传品。可当他父亲病危时,我看见他反复摩挲着《卜算子·咏梅》里"待到山花烂漫时"那页。后来才知道,老爷子是第一批援藏干部,当年在唐古拉山口就是念着这首诗挺过来的。有些精神钢印,越是经历岁月打磨反而越清晰。
我们这代人总在焦虑该留给孩子什么。买学区房、存教育基金、送国际学校,却忘了最珍贵的遗产可能就藏在这些泛黄的诗页里。就像老家阁楼上那箱《毛选》,纸页已经脆得不敢用力翻,可父亲用钢笔在扉页写的"实事求是"四个字,至今是我做人的准则。物质遗产传不过三代,但那些在风雪中淬炼出的精神,会在血脉里一直流淌。
深夜合上书,窗外的霓虹灯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映得忽明忽暗。突然想起去年在延安干部学院看到的场景:几个年轻人在枣园的油灯前,用手机闪光灯照着《毛诗》小声讨论。光晕摇晃间,我似乎看见诗句正在新一代人心里生根。真正的经典从来不会老去,它们只是等待合适的季节,在新的土壤里重新抽枝发芽。
知书客378586《毛诗》传世两千年,毛公解经却总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些"比兴""美刺"之说,像是给古老歌谣蒙上了层层迷雾。他说《关雎》是咏后妃之德,可我们分明听到的是少年慕艾的心跳。汉儒总爱把简单的情诗往政教上扯,就像给野花硬套上礼服的枷锁。最困惑的是那些"思无邪"的批语,温柔敦厚的背后,究竟是真诚的解读还是刻意的曲笔?毛公守着诗教的正统,却把先民鲜活的心声都化作了道德教条。
知书客378674"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
知书客819482有人说:"《毛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诗歌的源头。"我开始翻看这部古老的诗歌集。我承认古代诗歌确实有它的价值,但是有些地方,我觉得值得怀疑,比如《毛诗序》。
"风雅颂赋比兴",这些分类看起来很有道理。《毛诗序》说这些诗都有教化作用,每首诗都在讽刺或者赞美什么。但是仔细想想,真的每首诗都这样吗?比如《关雎》,明明就是一首情诗,为什么非要说是赞美后妃之德?《硕鼠》说是讽刺贪官,但说不定只是老百姓发牢骚。
我开始读《诗经》里的名篇。《关雎》、《蒹葭》、《七月》、《采薇》,这些确实写得不错。但是也有很多诗,比如《周颂》里的那些,读起来特别拗口,内容也很空洞。虽然有人说这些是祭祀用的,必须庄重,但是普通人根本看不懂。
今天下午,我又翻看《诗经》。读到《氓》这篇,讲一个女子被抛弃的故事。写得挺真实的,但是后面的解释又说这是在讽刺时政。我觉得很牵强,明明就是讲个人遭遇,为什么非要扯上政治?《毛诗序》总是这样,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看着这些诗,我在想,是不是后人的解释太多了?就像《静女》,明明就是写男女约会,非要说是赞美卫国君臣。这些解释,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后人强加的?《毛诗》确实保存了很多古诗,但是那些解释,真的靠谱吗?
查看更多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