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猫打球商店
猫打球商店

猫打球商店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猫打球商店》是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82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人间喜剧》第一卷,199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小说以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社会为背景,取材于巴尔扎克对外祖父家族所属商人阶层的观察,通过纪尧姆家族次女奥古斯婷与贵族画家索迈尔维的婚姻悲剧,展现了阶级差异对婚姻的瓦解作用。 作品以老呢绒商店内一幅描绘滑稽猫打球场景的古画为隐喻象征,讽刺商人阶层的狭隘与贵族社会的虚伪。大女儿维吉妮与学徒勒巴的务实婚姻,与奥古斯婷的悲剧形成鲜明对照,揭示出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巴尔扎克通过双线叙事探讨婚姻与阶级的关系,呈现了《人间喜剧》早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更多
书评  · 2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6272
翻开巴尔扎克的《猫打球商店》,本以为会看到一幅生动的巴黎市井画卷,却陷入了一场令人困惑的现实主义迷宫。这位以刻画社会细节著称的大师,这次给我的感觉像是用手术刀解剖一只蝴蝶——技术精湛却失去了生命本该有的灵动。 最让我不适的是巴尔扎克那种上帝视角般的叙述方式。他笔下的小店主们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被作者用放大镜观察着每一个可悲的生活细节。当他说"这些小市民永远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时,那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简直要从书页里溢出来。这让我想起大学时那位总是用怜悯眼神看着我们的哲学教授,仿佛只有他掌握了真理的钥匙。 书中最荒诞的莫过于对婚姻市场的描写。巴尔扎克把嫁女儿这件事写得像在拍卖行交易古董,每个细节都标好了价码。但问题是,他真的了解那些布商妻子的内心吗?那些被简化为"精明算计"的性格标签背后,难道没有过瞬间的柔情或绝望?我宁愿相信有,但巴尔扎克显然不感兴趣。 更令人困惑的是所谓的"现实主义"手法。当作者用三页纸描写一块窗帘的花纹时,我看到的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一个强迫症患者的执念。真正的现实主义不应该是对细节的疯狂堆砌,而是能让人感受到布料后面的温度,闻到店铺里陈年的呢绒味道。读着读着,我开始怀疑巴尔扎克是不是把记账本错当成小说来出版了。 最讽刺的是书中对"上升通道"的描写。巴尔扎克让他的主人公通过婚姻实现阶级跨越,却又要读者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这就像告诉你中彩票是人生规划的必然结果一样可笑。在现实里,那些小店主们的女儿们大多数终其一生都没能走出那条阴暗的街道,但巴尔扎克显然更愿意讲述那个万中无一的幸运儿的故事。 合上书时,我感到一种奇怪的迷茫。巴尔扎克笔下那个精确测量的巴黎,和我想象中的浪漫之都相去甚远。也许这就是经典的悖论——我们期待在旧书里找到永恒的人性,却发现那不过是另一个时代的偏见。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社会百科全书",如今读来更像是一面失真的镜子,照出的更多是作者自己的局限而非世界的真相。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8020
面对《猫打球商店》,所有的都市浮华都显得如此虚妄,最深刻的生活智慧往往藏在最平凡的店铺里,巴尔扎克如此,我们这些在钢筋森林中迷失的现代人又该如何自处呢? 很少读一部小说能让人如此真切地闻到巴黎老街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木屑、皮革和旧书页的独特味道,随着翻页在指尖流转。这是一幅市井生活的工笔画,这也是一曲小资产阶级的悲喜剧,这更是一面照见人性百态的魔镜。 从老布商纪尧姆的猫打球商店开始,我们看到了七月革命前夕巴黎最真实的商业图景。那些挂在店门上的彩色羊毛球,那些在柜台后精打细算的买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世界。而纪尧姆的女儿维吉妮的爱情故事,就像突然照进昏暗店铺的一缕阳光,让这个商业空间突然有了温度。 随着情节发展,小说展现了金钱与爱情的永恒博弈。维吉妮对穷画家泰奥多尔的痴情,与父亲精明的商业算计形成了鲜明对比。巴尔扎克用他那支解剖刀般的笔,将小商人阶层的谨慎、吝啬与浪漫主义的冲动、激情并置,让读者在哑然失笑之余又忍不住叹息。 最令人唏嘘的是,这部写于1830年的作品,其中的世态人情在今天看来依然栩栩如生。我们身边不也总有像纪尧姆那样精于算计的生意人,像维吉妮那样为爱痴狂的年轻人?巴尔扎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刻意评判,只是如实呈现,却让每个读者都在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4665
情节进展缓慢,缺乏吸引力。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6670
终于硬着头皮把这部"经典"啃完了。说实话,读巴尔扎克要是这么费劲,真得琢磨琢磨问题出在哪儿。首先得说这个译本,简直像是用谷歌翻译直接转出来的,那些拗口的法式长句被生搬硬套成中文后,读起来就像在嚼一块没煮烂的牛肉——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更别提那些巴黎街景的描写,译者似乎对19世纪的法国有着某种执念,非得把每个建筑细节都塞进句子,结果就是让读者在密密麻麻的文字迷宫里晕头转向。 说到这部小说的地位,据说在法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就像我们非得读《红楼梦》一样。但问题是,《红楼梦》至少还有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而《猫打球商店》呢?讲的无非是一个布料店老板家的女儿,爱上个穷画家的俗套故事。巴尔扎克非要把这个简单的故事塞进他的"人间喜剧"大框架里,结果就是硬生生把一篇中篇小说拉成了长篇。那些没完没了的店铺经营细节,还有对巴黎商业区的全景式描写,与其说是为了塑造人物,不如说是作者在炫耀自己的社会观察力。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一个在布料堆里长大的姑娘,突然就对艺术产生了狂热追求,这种转变写得生硬得就像她家店里那些没经过缩水处理的布料。巴尔扎克笔下的爱情也够奇怪的,女主角对画家的痴迷来得莫名其妙,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对枯燥生活的叛逆。而那个画家呢?从头到尾就是个符号化的存在,我们甚至记不住他长什么样。 说到写作手法,巴尔扎克那种事无巨细都要描写的习惯真让人抓狂。他可以花上三页纸来描写一块布料的花纹,却只用两句话交代关键情节。这种本末倒置的写法,放在今天任何一个写作培训班里都会被老师骂得狗血淋头。更可笑的是那些突然插入的作者评论,动不动就跳出来对人物指手画脚,活像个喋喋不休的解说员。 要说这部小说有什么价值,大概就是它确实忠实地记录了1830年代巴黎小商贩的生活状态。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一部小说来了解这些?直接去读当时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是更准确吗?巴尔扎克把自己当成社会学家来写作,却忘了小说首先应该是个好故事。就像把一块上好的丝绸硬生生做成了会计账簿的封面,既浪费了材料,又糟蹋了手艺。 最后不得不提那个莫名其妙的结尾。女主角最后嫁给了父亲相中的店员,这种安排与其说是现实主义,不如说是巴尔扎克在偷懒。他花了整本书描写女主角对艺术的向往,最后却用三页纸就把她打发回了布料店。这种虎头蛇尾的处理方式,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写到后面赶着去喝咖啡了。说真的,与其浪费时间读这种"经典",不如去看场真正的猫打球比赛,至少那还能让人乐呵乐呵。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猫打球商店》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