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打球商店
猫打球商店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猫打球商店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猫打球商店》是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82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人间喜剧》第一卷,199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小说以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社会为背景,取材于巴尔扎克对外祖父家族所属商人阶层的观察,通过纪尧姆家族次女奥古斯婷与贵族画家索迈尔维的婚姻悲剧,展现了阶级差异对婚姻的瓦解作用。 作品以老呢绒商店内一幅描绘滑稽猫打球场景的古画为隐喻象征,讽刺商人阶层的狭隘与贵族社会的虚伪。大女儿维吉妮与学徒勒巴的务实婚姻,与奥古斯婷的悲剧形成鲜明对照,揭示出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巴尔扎克通过双线叙事探讨婚姻与阶级的关系,呈现了《人间喜剧》早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8527
在这家破旧商店里,每天见到的都是同样的人,同样的商品,同样的讨价还价。年轻的姑娘坐在这里,像商品一样被人打量。她的婚事被家里人当作生意来谈,没人问她想要什么。她安静地顺从,把心事藏在针线活里。直到某天,一个年轻人隔着橱窗看她,眼神里带着真诚。这一刻我才明白,在那个时代,连爱情都是奢侈品。自由选择的权力,对普通人来说多么难得。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8918
"在巴黎这个商业丛林中,爱情有时候不过是一场精心计算的交易。"——巴尔扎克以其犀利的笔触,在《猫打球商店》中为我们揭开了中产阶级婚姻背后的市侩真相。这部描写布商之女与银行家公子婚恋纠葛的小说,以细腻入微的社会观察,展现了七月王朝时期法国商界的生存法则。老葛朗台式的精明算计与年轻人的炽热情感在店铺柜台前激烈碰撞,当爱情遇见利益,当浪漫遭遇现实,巴尔扎克用他那手术刀般精准的描写,为我们解剖了一出令人唏嘘的"巴黎爱情经济学"。这不仅仅是一个店铺的兴衰故事,更是一面照见人性弱点的魔镜,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灵魂的倒影。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8564
巴尔扎克的《猫打球商店》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部被冠以"法国社会百科全书"美誉的作品,在我眼中不过是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市井琐事大杂烩。老葛朗台这个被无数评论家捧上神坛的守财奴形象,简直就像漫画里走出来的吝啬鬼,他那夸张的抠门行径让我怀疑这是现实主义还是讽刺闹剧。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小说中那些扁平到可笑的人物塑造。欧也妮·葛朗台作为女主角,其性格发展轨迹简直像被巴尔扎克用尺子比着画出来的直线。从天真少女到隐忍牺牲的圣母,这种刻板的人物弧光让现代读者看得直皱眉头。相比之下,那些配角更像是一群提线木偶,除了推动老葛朗台的吝啬戏码外毫无存在感。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单薄的人物群像会被奉为经典。 小说中那些冗长的财产清单描写简直是对读者耐心的考验。巴尔扎克似乎把记账本当成了文学创作,大段大段的家具摆设、金银器皿的罗列让人昏昏欲睡。这种对物质细节的病态迷恋,与其说是反映社会现实,不如说是暴露了作者自身的拜物教倾向。当读到第三页关于餐具的描写时,我终于忍不住开始快速翻页。 更可笑的是小说标榜的道德寓言。巴尔扎克试图通过老葛朗台的结局来警示世人贪婪的恶果,但这种说教来得太过刻意做作。在当今社会看来,这种非黑即白的道德观简直幼稚得可爱。与其说这是深刻的社会批判,不如说是一出蹩脚的道德剧。 相比同时代的《红与黑》或《悲惨世界》,《猫打球商店》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成就上都相形见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至少是个有血有肉的复杂人物,而雨果对社会的剖析更是鞭辟入里。巴尔扎克在这部作品里展现的,不过是一个沉迷于物质描写的二流说书人形象。如果这就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那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标准产生怀疑。 最讽刺的是,这部批判拜金主义的小说本身却成了文学市场的抢手货。巴尔扎克在鞭挞贪婪的同时,不也在靠这些作品大把捞钱吗?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派,让他的道德说教显得格外虚伪。看完这本书,我不仅没感受到什么深刻的社会启示,反而对经典文学的光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4924
在这浮华世界里,巴尔扎克笔下的《猫打球商店》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那些所谓的爱情与野心,不过是被金钱扭曲的幻影罢了。纪尧姆小姐的悲剧看似偶然,实则早已注定——就像巴黎街头那些在橱窗前驻足却又黯然离去的影子。作者用精细的笔触描绘的,难道不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势利游戏?当婚姻变成交易所,连最纯真的感情都逃不过被称斤论两的命运,这样的"人间喜剧",读来只让人觉得讽刺又心寒。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2580
一个商铺的兴衰沉浮,是巴黎老区那些固执的手艺人们坚守的骄傲与尊严,他们用粗粝的指节丈量绸缎的纹理,在算盘珠子的脆响中计算着整个世界的重量。这间挂着"猫打球"古怪招牌的布店,承载着纪尧姆先生对秩序近乎偏执的崇拜——那些按颜色排列的布匹,那些准时响起的门铃,都是对抗时代洪流的脆弱堤坝。而年轻的奥古斯婷,她的眼睛总望向橱窗外的杜伊勒里宫,丝绸长裙扫过积灰的橡木柜台时,带起的是整个圣德尼街都装不下的悸动。当浪漫主义的风终于掀翻店铺的铜招牌,我们才惊觉那些被视作陈腐的店铺守则,其实是手工业时代最后的诗篇。每个针脚里都藏着匠人对完美的苛求,每尺亚麻布都丈量着商业与艺术的永恒矛盾。多年以后,当奥古斯婷的珍珠项链卡在生锈的收银机缝隙里时,她会想起父亲用裁缝剪刀剪断她爱情丝线的那个黄昏。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