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终于硬着头皮把这部"经典"啃完了。说实话,读巴尔扎克要是这么费劲,真得琢磨琢磨问题出在哪儿。首先得说这个译本,简直像是用谷歌翻译直接转出来的,那些拗口的法式长句被生搬硬套成中文后,读起来就像在嚼一块没煮烂的牛肉——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更别提那些巴黎街景的描写,译者似乎对19世纪的法国有着某种执念,非得把每个建筑细节都塞进句子,结果就是让读者在密密麻麻的文字迷宫里晕头转向。 说到这部小说的地位,据说在法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就像我们非得读《红楼梦》一样。但问题是,《红楼梦》至少还有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而《猫打球商店》呢?讲的无非是一个布料店老板家的女儿,爱上个穷画家的俗套故事。巴尔扎克非要把这个简单的故事塞进他的"人间喜剧"大框架里,结果就是硬生生把一篇中篇小说拉成了长篇。那些没完没了的店铺经营细节,还有对巴黎商业区的全景式描写,与其说是为了塑造人物,不如说是作者在炫耀自己的社会观察力。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一个在布料堆里长大的姑娘,突然就对艺术产生了狂热追求,这种转变写得生硬得就像她家店里那些没经过缩水处理的布料。巴尔扎克笔下的爱情也够奇怪的,女主角对画家的痴迷来得莫名其妙,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对枯燥生活的叛逆。而那个画家呢?从头到尾就是个符号化的存在,我们甚至记不住他长什么样。 说到写作手法,巴尔扎克那种事无巨细都要描写的习惯真让人抓狂。他可以花上三页纸来描写一块布料的花纹,却只用两句话交代关键情节。这种本末倒置的写法,放在今天任何一个写作培训班里都会被老师骂得狗血淋头。更可笑的是那些突然插入的作者评论,动不动就跳出来对人物指手画脚,活像个喋喋不休的解说员。 要说这部小说有什么价值,大概就是它确实忠实地记录了1830年代巴黎小商贩的生活状态。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一部小说来了解这些?直接去读当时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是更准确吗?巴尔扎克把自己当成社会学家来写作,却忘了小说首先应该是个好故事。就像把一块上好的丝绸硬生生做成了会计账簿的封面,既浪费了材料,又糟蹋了手艺。 最后不得不提那个莫名其妙的结尾。女主角最后嫁给了父亲相中的店员,这种安排与其说是现实主义,不如说是巴尔扎克在偷懒。他花了整本书描写女主角对艺术的向往,最后却用三页纸就把她打发回了布料店。这种虎头蛇尾的处理方式,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写到后面赶着去喝咖啡了。说真的,与其浪费时间读这种"经典",不如去看场真正的猫打球比赛,至少那还能让人乐呵乐呵。
猫打球商店
猫打球商店
猫打球商店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